1. 首页 > 人物专区

诺斯克比赛-诺克斯vs南半岛鲨鱼

1.南岛语族详细资料大全

2.中国地理

南岛语族详细资料大全

诺斯克比赛-诺克斯vs南半岛鲨鱼

南岛语系(Austronesian family),也叫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语系,也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语系之一,它主要分布于西起马达加斯加,东到复活节岛,北起台湾岛和夏威夷群岛,南抵纽西兰的广阔海域内的岛屿上。中南半岛上有好几种语言也属于南岛语系,如越南的嘉莱语、拉德语。南岛语系的分布密度也是世界最小的,说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大多数居住在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使用人口相对少得多。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南岛语族 外文名 :Austronesian family 语言 :1200多种 使用人口 :超过2.5亿 涵盖范围,历史沿革,探索祖先,大陆分布,东南沿海,历史成因,大陆分布之谜,发掘考证, 涵盖范围 南岛语系包括印度尼西亚语族、玻里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密克罗尼西亚语族4大语族。已知包括120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超过了2.5亿。其中,印度尼西亚语族有台湾南岛语言、他加禄语、比萨杨语等、马来语等、爪哇语、马达加斯加语等;玻里尼西亚语族的代表语言有毛利语、汤加语、萨摩亚语、纽埃语、马克萨斯语、夏威夷语等;美拉尼西亚语族的代表语言有斐济语、利富语、莫图语、安布里姆语等;密克罗尼西亚语族的主要语言有马绍尔语、塞班语、诺鲁语、查莫罗语等。 历史沿革 南岛语系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说它源于南亚语系,有人说它源于印欧语系,有人说它源于壮侗语系。这些都是缺乏证据的臆断,根据人类非洲起源的路线和证据,不难发现,反而南岛语系是许多的语系的祖先之一(比较语言学的音变鉴定),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掘的智人远远早于在南亚发掘的智人。所以马来群岛的印度尼西亚的南岛语系的主要来源。已故语言学家邢公畹认为南岛语系起源于汉藏语系这一观点显然不成立,反而是南岛语系对汉藏语系的藏语作了深刻的影响。证据便是在藏语中有马来语同源词的音变,是在马来语词根上的叠加和变形。但在马来语中却无藏语词根的叠加和变形。这就道明了南岛语系通过影响南亚语系来影响汉藏语系与壮侗语系。 南岛人和爪哇人在19世纪都有很高的文化。能达到这种成就只有不断发展的本土古老文化才能达到。以此说名南岛人并非来自任何地方,而是土生土长。而南岛地区极个别的移民族群被称为混血南岛人,比如菲律宾、印尼的部分族群来自澳洲的矮黑人,而玻里尼西亚的部分族群则来自南美的土著。 爪哇岛发现的梭罗猿人(学名:Homo Soloinensis)和维杰人(学名:Homo Wajakensis)化石表明马来人是马来群岛起源,可能马来人就是来自爪哇岛。而其他地区南岛人则有不同的起源,部分土生土长,部分又来自南美洲和澳洲。 南岛各族的语言与中亚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有异、与东亚、东南亚的其他语言也截然不同。其中仅玻里尼西亚语和日语的部分辞汇从发音学的角度是相近的。 探索祖先 有关专家介绍说,新石器时期台湾海峡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是研究东南沿海史前航海术的发展、闽台南岛人的来源和“南岛语族”史前文化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一课题一直备受太平洋地区考古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诸多学者的关注。 南岛语族分布图 “南岛语族”地理范畴分布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上百个岛国,包括1000至1200多种语言,其分布地区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台湾岛,南到纽西兰,主要居住地区包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等地。属于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有2.7亿人。 这些岛国的祖先是哪里人?他们在海上交通工具极不发达的旧石器时代,是如何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散落到两个大洋的岛屿上的呢?事实上笼统将南岛人归为一种起源是错误的,南岛人只是语言比较学上的划分,而不是人种的划分。 单单南岛人就可以划分为马来人种、澳洲人种、玻里尼西亚人种、矮黑人等等。 其中马来人种起源于爪哇岛和南亚移民的融合,后期马来的棕色人种又继续向福建地区移民,形成福建地区最早的土著之一,福建地区的另一大土著族群是属于南亚高棉人的支系。 大陆分布 东南沿海 中美考古专家在东山岛历时两年多联合考察和研究证实。 2006年3月,笔者从东山县博物馆获悉:经中美两国考古学者2年多来的联合考察和研究证实,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南岛语族”曾在新石器时期到达福建省,并形成了福建当地的土著居民。这一重现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南岛人在福建也有分布。 历史成因 当时夏朝尚未建立,尚无国家的概念。夏朝前福建地区的部分棕色人种缓慢地发展着,中原文化善未涉及到福建地区。大约春秋时期,福建地区已经建有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缚娄王国“。直到秦朝初年,秦灭楚、灭越之后继续向下侵入福建地区。当时越国的最南端是到浙江的温州,而再往南就是”缚娄王国“的范畴。”缚娄王国“全国上下拚死抵抗秦朝的入侵,但最终还是战败。部分棕色人种逃往台湾地区,剩余的”缚娄国民“接受秦朝的附属统治。 秦亡之后”缚娄王国“再次获得自由,但期限是短暂的,不久刘邦大军攻入缚娄国的边境。由于实力悬殊,”缚娄王国“再次战败,成为汉朝的附属国,改名为”闽越国“。汉武帝时期,闽越国被废藩置郡,从此闽越国灭亡,被成为汉朝的一部分。 汉武帝为了瓦解闽越国的遗民,将他们的贵族及元老杀绝,部分遗民逃往台湾地区,而剩余的一部分被北方人种所孤立,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渐渐消失于福建地区。这就是现代福建人含有大量北方O3,少部分含有百越的O2,却没有南岛M1、M2的缘故了。 今天的福建人属于黄种人,是北方汉人和百越融合的后代,但却不是南岛人的后代。南岛人属于棕色人种或棕白人种,遗传子与现代福建人也不一样。 大陆分布之谜 据有关权威专家研究表明,“南岛语族”曾经到达过台湾、澎湖群岛和中国内地东南沿海一带”。几年前,在台湾已经找到了比较确切的证据,但是到达过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一直缺少有力的证据。 为了破解“南岛语族”是否分布福建沿海之谜,福建省博物院考古队长、研究员林公务,考古队副研究员范雪春等专家,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白瑞·罗莱、那肯拉·斯弟尔、鲍尔·卡若斯、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焦天龙博士、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等联合组织的考古队,于2003年进驻东山岛陈城镇澳角渔村,就“航海术·新石器时代台湾海峡的交流与南岛语族分布”这一课题,对距台湾海峡最近的福建东山岛大帽山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考证。 他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在福建首次用先进科学的挖掘方法,从小探方中提取筛选出大量的标本信息。在考古工作中,中美专家已在蕴藏文物十分丰富的大帽山贝丘遗址,发掘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五千年)的贝壳类25个品种;鱼类有软骨、硬骨两种,主要是海豚、鲨鱼和哺乳动物骨骼等;动物类有鹿角、猪骨等;陶类有泥质、夹沙陶制罐、陶壶等;石类有石锛、石箭头、石器、玉器;有用骨头做成的鱼钩,用于纺纱织布的陶纺轮等生产工具。专家们对所发掘的一件件宝贝进行多学科的测验、整理和分析,以获得产地、存在年代的经济形态和交流区域等资料,为“南岛语族是否曾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以及闽台史前关系的渊源,提供重要的研究依据。还有许多一时无法鉴定的文物,被送到北京和美国用先进仪器做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发掘考证 2005年10月,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白瑞·罗莱、那肯拉·斯弟尔、鲍尔·卡若斯等考古专家,回美国后在当地报刊上和网际网路上发表了关于在东山岛进行“南岛语族”分布的考研的文章和相片。报导说,他们和中国考古专家联手实地考古,一致认为:台湾已查找到“南岛语族分布”的确切证据,而东山与台湾不仅地域接近,而且发现刚出土的大量文物与台湾、澎湖的文物十分相似,年代也比较早,可以得出台湾的土著活动范围涉及到东山岛。这对“南岛语族”是否分布于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闽台史前关系的渊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依据。

中国地理

奇异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深的大湖,而且还拥有独特、迷人的多种动物。这个充满着魅力的神秘湖泊,早已名扬全球,而且吸引着

各国科学家和众多的游客来此考察、观光游览。美国湖泊专家考察队,还有非专业的自愿者先后于1989年、1990年,联合俄罗斯科学

家,两次合作对贝加尔进行综合考察,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一、究竟有多老、多深

贝加尔湖西距伊尔库茨克60千米,四周崇山峻岭,面积3.15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八大湖。湖面海拔456米,形状狭长如弯月,南北

长636千米,平均宽度为48千米;平均深730米,最深达1830米(实际湖盆深度应为4800米~6400米,不过所有最深部分

都充满淤泥,因而不计算在内),为世界湖泊最深记录。贝加尔湖也是世界上支流最多的湖泊,它接纳了大小554条河溪,大河有安加拉河

和色楞格河。同时也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湖,储水约为2.36万立方千米,占地球液态淡水的22%,比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

利尔湖(8.24万平方千米)储水量大一倍,比北美五大湖的储水总量还多,堪称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库。贝加尔湖水量动态变化平衡,平均

每年收入和支出量相等,都是70立方千米。如贝加尔湖是空的,全球所有大小河溪的水都向它流进来,大约需要一年时间才能灌满。世界

一些著名的大湖几乎都是在逐年减少水量,可它却在逐年增加,面积也在缓慢而持续地扩大。如果有一天554条注入的大小河溪全部干涸,

它也能保持安加拉河流淌400年。

安加拉河河床陡降,落差很大,多瀑布险滩,河水汹涌澎湃,但水能丰富,已建成几座大型水电站。贝加尔湖的水透明度很好,晴天可以

看到10米~15米深处的生物活动,如果将白色圆盘放入水下40米~42米的深度,仍然清晰可辨。

贝加尔湖已存在2.5万年,在两万多年前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活动,形成一条狭长深陷的弯月形谷盆,两侧陡峻的断

崖悬岩高达1000米~2000米,谷盆积水成了湖泊,贝加尔湖就这样诞生了。贝加尔湖形成时,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是一个温暖、茂盛

的大草原。贝加尔湖和世界上第二深湖非洲的坦噶尼喀湖都属于典型的裂谷型湖泊。湖中有地垒形成的奥尔杭岛,面积722.4平方千米,

相当于两个马耳他共和国的面积贝加尔湖地区地壳极不稳定,1861年附近区域曾发生过地震。

二、湖中奇特的动物

被誉为“珍奇海洋博物馆”的贝加尔湖,独有的动植物种类最多,在2600多个物种中,有3/4的物种,以及11个科和亚科及96个属

的物种是该湖独有的。如贝加尔海豹、鲨鱼、海螺等,湖底还生长着海绵丛林,有一种龙虾就躲在丛林中。贝加尔海豹个头小,雌雄性都是大

约120厘米长,体色为暗银灰色。贝加尔海豹与其北极的亲属一样,雌性也在冬天产仔,喂乳于冰上雪穴之中。海豹在贝加尔的出现,可以

说是一件最令人不解的事情,查阅地史资料,贝加尔湖所在的中西伯利亚高原,5亿多年内不曾被海水淹没过。经分析,贝加尔湖纯属淡水,

美国科学家马克·彻林顿归纳了学者们的见解,提出了“外来”说,即贝加尔湖的海洋动物是从海而入,并称贝加尔湖为“西伯利亚的神海”

。生物学家推测,贝加尔湖海豹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北冰洋,当它们进入叶尼塞河,逆流游泳2400千米,学会了吃完全不同的食物,生存于

一个异常的环境里,因而从目前地理学角度上来看,只有这一出口到达海洋。

三、气候学奇观

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冬季气温,平均为-38℃,确实很冷,不过每年1月~5月,湖面封冻,放出潜热,已减轻了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

冻,大量吸热,降低了炎热程度,因而有人说,贝加尔湖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对湖滨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一年之中,尽

管贝加尔湖面有5个月结起60厘米厚的冰,但阳光却能够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中形成“温室效应”,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

浮游生物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为其它各类水生动物提供了食物,促进了它们的发育生长。据水下自动测温计测定,冬季贝加尔湖的底部水温

至少有-4.4℃,比湖的表面水温高。贝加尔湖可调节湖滨的大陆性气候。

四、“贝加尔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贝加尔湖沿岸生长着松、云杉、白桦和白杨等组成的密林,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铁、云母等矿产,湖中盛产多种鱼类,是俄罗斯重要渔

场之一。但近些年来沿岸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南岸工厂尘烟的撒落,湖水受到污染。不过俄罗斯已经提出了一项保护贝加尔湖的法令,其

中包括纸浆厂必须改造,到1993年已全部实现了无害于环境的生产活动。因贝加尔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俄罗斯专门在这里建立了“贝

加尔湖自然保护区”。科学家们卓有成效地进行了自然科学、生态学的研究,贝加尔湖是研究进化过程的一个大自然实验室。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还发现贝加尔湖有变成“海”的趋势。首先,湖底有洞穴和裂缝,地底热气从这些洞穴和裂缝中不断泄出,以致附近的水温

增到10℃,此种“水底温泉”仅海洋中才有。其次,贝加尔湖中生长有海绵、海豹、鲨鱼、菌类、海螺、、龙虾、蜗牛等海洋生物。

科学家还发现贝加尔湖中湖水的“循环”周期(即从湖面至湖底之间的循环)耗时约8年,缓慢异常。

1995年意大利米兰的SIMI工程技术公司向伊尔库茨克的“贝加尔湖水”股份公司提供成套设备,每年可生产2000万只1.5公升

的塑料瓶,以及装瓶设备,这套设备已于1996年初投产。该企业将直接从贝加尔湖420米深处取水,经实验室细菌检查后出厂,不用防

腐剂可保存一年。富饶的贝加尔,这颗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珍珠”,2000年后将走向世界,人们将拭目以待。

世界主要的大半岛有哪些?

半岛是指伸入海洋或湖遥中的陆地。它的构成形式一般是三面临水,一面同大陆相连。从分布情况看,世界主要的半岛都在大陆的边缘地

带。欧洲海岸曲折,有众多的半岛,素有半岛的大陆之称。面积超过10万平方千米的半岛有5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世界第五大半

岛),面积5万平方千米:西南欧的伊比利来半岛,面积58.4万平方千米;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面积50万平方千;南欧的亚平宁半岛,面积14

万平方千米;南北欧的科拉半岛,面积10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面积达300多成平方千米,有将近1/3个中国大。半岛上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

燥,7月份平均气温在30℃以上,内陆的绝对最高气温达55℃;年降水量大部分年份不足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几年不下雨。亚洲地区面积超

过100万平方千米的半岛还有南亚的印度半岛还有南亚的印度半岛面积208.8万平方千米)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约200多万平方千米),它们分别

是世界第二大半岛和第三大半岛。

世界第四大半岛是位于北美洲东部的拉布拉多半岛,面积为140万平方千米。岛上大部分是 海拔较低的高原,湖泊较多,沿海海湾较多。

北美洲的其他半岛面积均不大,都在20万平方千米以下。

非洲最大的半岛是东北非索马里半岛,面积为75万平方千米。它呈三角形向东北突出,被称为“非洲之角”。南极洲也有一个大半岛,位

于南极大陆德尔海与别林斯高晋海之间被称为南极半岛,面积有18万平方千米,是一个多山的半岛。南美洲和大洋洲虽然也有半岛,但面积都

很小。

我国较大的半岛有3个;位于山东省东部、胶菜谷地以东,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的山东半岛 ,面积为3900平方千米:位于辽宁省东南部、

辽河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的辽东半岛,面积为29400平方千米;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伸入北部湾和雷州湾之间的雷州半岛

,面积为75平方千米。它们在世界上均属于比较小的半岛。

台风

什么是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热带海洋上的猛烈风暴。你一定看到过江河中不时有涡旋出现吧,实际上,台风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

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

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

为什么称为台风呢?有人说,过去人们不了解台风发源于太平洋,认为这种巨大的风暴来自台湾,所以称为台风;也有人认为,台风侵袭我国广

东省最多,台风是从广东话 “大风”演变而来的。

事实上,几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无不受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只不过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罢了。在西北太平

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

称热带气旋。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般说来,

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a.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

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

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

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

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

60米左右的厚度。

b.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

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

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

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

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

带涡旋。

c.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

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

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d.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

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

,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如下图所示。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

台风的危害和利用

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的船只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

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但是,台风也并非全给人类带来不幸,除了其“罪恶”的一面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对某些地区来说,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地区庄稼的

生长、农业的丰收就不堪设想。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西印度群岛的飓风和印度洋上的热带风暴,几乎占全球强的热带气旋总数的百分之六十,

给肥沃的土地上带来了丰沛的雨水,造成适宜的气候。台风降水是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北诸省夏季雨量的主要来源;正是有了台风,才使珠江三

角洲、两湖盆地和东北平原的旱情解除,确保农业丰收;也正是因为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才使许多大小水库蓄满雨水,水利发电机组能够正

常运转,节省万吨原煤;在酷热的日子里,台风来临,凉风习习,还可以降温消暑;所以,有人认为台风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台风的命名和编号

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

一样。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气象部门取了对台风命名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

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

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

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

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

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

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

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

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

,以示区别。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新的热带气旋命名表从2004年1月

1日起生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