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员动态

非洲勇士VS琉球-非洲球队

1.隋唐勇士排行前20位分别是哪些人?

2.郑和的人物生平

3.台湾人们的风土人情,回答好加分!!!

4.江山太广阔,元朝的版图有多大?

隋唐勇士排行前20位分别是哪些人?

非洲勇士VS琉球-非洲球队

隋唐好汉排行一共只有十八位。

第一好汉:西府赵王,李元霸。一对擂鼓瓮金锤是当年汉朝时马超的先祖,汉伏波将军马援使的。共重320斤。历史上就只有这两个人使得动。

第二条:天宝大将宇文成都,凤翅镏金镗。

第三条:三公子裴元庆,八十斤一只的八卦梅花亮银锤,最后在庆坠山。被炸。

第四条:紫面天王雄阔海。一条熟铜棍,在扬州千斤闸下,被压成肉泥。

第五条:南阳侯伍云召,是春秋五霸时名将伍子胥的后人,使得是一条亮银枪。

第六条:伍天锡,伍云召的族弟。是一对短棒混金镗。被李元霸一锤打在扬州城外。

第七条:燕山公少保罗成,家传五钩神飞枪,平生只输在同父异母家兄的五分枪下。绝命枪:回马枪

第八条:老将靠山王杨林,水火囚龙棍。在罗成枪下。

第九条:花刀大帅魏文通,可想以刀闻名。

第十条:四宝上将尚师徒,金纂提炉枪后被秦琼得去。

第十一条:八马将新文礼,弘霓关总兵。

第十二条:双枪老将,罗成干爹,定彦平。后因罗成狠辣,出家。

第十三条:金刀殿帅左天成,在程咬金搬请裴元庆二次学艺下山时,被裴元庆锤打护城河。

第十四条:铁枪大将来护儿

第十五条:挂锤庄庄主,梁师泰。是隋唐八大锤之一。

第十六条:兵马大元帅秦琼,镶金锏,绝招:撒手锏。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杀手锏。

第十七条:皂袍大将尉迟恭,曾经日抢三关,夜夺八寨。飞马跃城楼。为救义子薛仁贵撞皇宫外。雌雄双鞭,龟背托龙枪。这件事在《薛仁贵征东》中有提及。

第十八条:聚显庄二庄主,赤法灵官单雄信,金顶枣阳槊。单雄信因为兄弟被李渊所杀,被俘后坚决不投李世民被杀。

扩展资料:

隋唐十八好汉,是《说唐演义全传》中人物排名。

《说唐》中李元霸天下无敌,力气和武艺都是最强,不怕任何暗器和偷袭,不怕弓箭暗箭。将185万人马杀的只剩65万。

《说唐》中没有罗士信这个人,罗士信是《隋唐演义》中人物,而罗士信的水平也无法与《说唐》的李元霸相比。

《说唐》的李元霸,是最强的李元霸,不是《兴唐》《隋唐演义》《瓦岗英雄》那些李元霸能相提并论的,说唐的杨林就能秒杀兴唐的李元霸。《兴唐》中李元霸也不是最强的,但兴唐中最强的也打不过《说唐》尚师徒。

《说唐》中李元霸的武器,是一对八百斤重的铁锤,没有名字。《兴唐》中李元霸的武器,是擂鼓瓮金锤,共重三百二十斤。

《说唐》中裴元庆的武器,是一对三百斤重的银锤,没有名字。

《说唐》中雄阔海的武器,是一双一百六十斤重的板斧,没有名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隋唐十八好汉

郑和的人物生平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 )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 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郑和原本姓

马,名“和”,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 云南的元朝 势力,派手下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明平云南之战。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在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史称三宝太监 。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难士兵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 ,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 。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 第二次下西洋 明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姚广孝下西洋的史料给另一个关于郑和航海目的的假设也提供了佐证。潘教授说:在《大唐西域记》中,明人的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花往诣彼国(指锡兰,今斯里兰卡)供养……当就礼,请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牙齿完整无损,称为佛牙舍利)至舟,灵异非常,光彩照耀……永乐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师。皇帝命于皇城内庄严栴檀金刚宝座贮之……”永乐九年正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

“姚广孝参与了第三次下西洋,迎回了佛牙,这说明第三次下西洋显然是朱棣事先计划好的,否则就不会派出姚广孝这样级别极高的官员。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迎佛牙’!”有学者如是分析。至于朱棣为什么要派遣船队,不远万里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更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朱棣是篡建文帝的位上台的,他劳师动众迎回佛牙,一个主要用意可能是为了证明他的正统地位,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种做法,前代的帝王就曾经用过。 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6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 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 里境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还到过澳大利 亚,美 洲和新西 兰,南极洲,等地。福建 长乐县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开洋之地,当年庞大舰队屡此驻扎于此, 伺风下海。这里不仅有郑和当年亲自竖立、保存完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而且有下西洋影响下形成的“十洋街”。明后期“倭患”的严重更促使人们纪念和崇拜与海洋相关的神癨。 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剿灭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地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享年62岁,永远地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郑和宝船的主要造船地

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

由于海船体积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坊。据《武备志》中的《自宝船厂开始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记载,郑和宝船自其建造地宝船厂出发去西洋。据《同治上江两悬志》记载:都船厂在仪风门,即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占城。龙江船厂是在原龙江船厂厂址再向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即南京)造船,隶属提举司,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艌匠;四厢出棕篷匠。

《明会典》记载大规模的造船厂,拥有工匠数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橹工等。

郑和宝船的另一建造地点是船队出发港福建长乐。

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船于此,奏改太平港。

郑和下西洋后还有一些下西洋巨舶停泊于福建,正统四年(1439年)明英宗命福建三司于见存海舟内择一,以赐琉球国使回国。

据统计,在郑和大航海期间,全国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场遍及全国各地;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逻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舰。因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断言:在1420年前后,中国海军也许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龙江宝船厂是明朝大规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根据遗迹情况,宝船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 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台湾人们的风土人情,回答好加分!!!

品过“冶堂”的椪风茶,接着走进台北唯一的古琴馆——等闲琴馆。这是一个充满东方诗意的空间,简单的陈设中透出禅味。馆内不时飘出古琴乐音,时而轻柔时而急促有力,令人长时间驻足。琴馆开设学习班,并有古琴讲座,是一个以琴会友之处。琴馆就像热闹台北的一盆清水,幽静而舒适。听一首古乐,即可沉淀喧嚣的心灵。

下面还有,自选。

在台北闹市中寻找清静

台北市区南部的康青龙街区,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闹市完全不同,这里没有喧闹嘈杂,没有摩登时尚,而是一片使人身心放松的雅致空间。它有一个朴实的名字——南村落。

南村落借用了纽约东区East Village充满人文气息和波希米亚味道的名称,展现台湾各个角落的风土人情,推广慢品乐活的生活方式。

走进一家名为“冶堂”的茶室,门外没有显著的招牌,推开大门,里面却是别有洞天。茶壶茶碗、各种包装的茶叶、茶内容的字画、有关茶的古今书籍,把传统的中国古典家具填充得满满当当。古朴的室内陈设加上主人精心营造的悠然环境,增添了茶室的魅力。主人何健奉上一杯热茶,邀请我们坐了下来。品品香茗,发会儿呆,再与何健聊聊有关台湾茶文化的话题,我们忽然感觉自己增添了那么多的新知识。

品过“冶堂”的椪风茶,接着走进台北唯一的古琴馆——等闲琴馆。这是一个充满东方诗意的空间,简单的陈设中透出禅味。馆内不时飘出古琴乐音,时而轻柔时而急促有力,令人长时间驻足。琴馆开设学习班,并有古琴讲座,是一个以琴会友之处。琴馆就像热闹台北的一盆清水,幽静而舒适。听一首古乐,即可沉淀喧嚣的心灵。

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素食馆“回流”里,摆放着插花、书法、陶器,坐在其中品尝淡雅的食物,真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类似的场所,在南村落还有不少,例如卖手制布袋戏偶和台湾花布的“彰艺坊”,卖手工巧克力的小铺,卖二手设计灯饰的“火金姑工作室”。“这些小店是想把生活的底蕴和积累分享出去,是把生意做成了文化,展现出台北日常生活中人情的纹理和光辉。”南村落的总监韩良露对记者说。

到山乡感受民族风情

到台湾乡村,感受纯朴的民族风情,也是自由行的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苗栗县南庄乡,主要居住着客家族群。苗栗客家人通常以“擂茶”款待客人,在狮头山里的歇心茶楼,我们体验到正宗的客家擂茶制作过程。

客家话中的“擂”是“用木棍研磨”的意思。擂茶是客家人从大陆带到台湾的生活方式。我们几人围着桌子坐下,制作擂茶的工具擂钵和擂棍已经摆在桌上。擂钵是口径约50厘米的陶钵,钵内有许多的沟纹,便于研磨。擂棍即是用油茶树干制成的木棒,约80厘米长。我们在主人指导下,把茶叶和花生、芝麻、瓜子、松子等作料一起倒入钵内,用擂棍研磨成粉末,加入爆米花,用开水冲泡,一股特别的茶香顿时弥漫开来。此时,呼吸着山谷中清新的空气,品一品客家擂茶,浑身都觉得舒坦。

继续向山中行进。青山绿树间有几间小木屋,南庄石壁染织工坊设在这里,供游客体验台湾原住民泰雅族的染织技艺。我们每人手持一块方形白棉布,学着工坊主人林淑莉的样儿,使用皮筋和小木棒,把棉布折成不同的造型,然后放入用当地特有植物马蓝制成的天然染料中浸泡、揉搓,过了一个多小时,一块泰雅族花布就染好了。

大鹏湾:生态休闲好去处

屏东的大鹏湾风景区,是台湾唯一的单口囊状“泻湖”,也是台湾人节假日爱去的地方,目前几乎没有大陆旅游团队到访。

大鹏湾动植物资源丰富,湖边红树林可见许多招潮蟹,悠闲地在湿地上挪动着娇小的身躯。这片海茄苳树生长得十分茂密,树龄已有70年,又因位于出海口,长出的气生根十分繁茂。

坐上小艇驶向大鹏湾中心的“蚵壳岛”,全岛由蚵壳堆砌而成,涨潮时小岛全部淹没在水中,退潮时如同漂浮在水面的珍珠。

大鹏湾出海口旁的青洲滨海区拥有绵延的海滩,被誉为“台湾的夏威夷”,设有儿童戏水池、滨海步道、沙滩排球、观景餐厅等。其中的渔业文化展示馆,来自台中的小学生们正在这里参观鱼虾的捕捞过程。

爱运动的游客能在全长16.4公里的环湾自行车道上骑行,两小时的行程,随时可以驻足停留,欣赏渔村风光、夕阳海堤、红树林等美景,还可以在这儿选择军事地道探索、独木舟、风帆、手划船、碰碰船和轻航机等比较刺激的项目。或者出海14公里,到台湾近海唯一的珊瑚礁岛屿——小琉球去欣赏独特的地质景观。

体验丰富多彩的工业旅游

台湾的工业旅游项目不少,而且都有动手操作环节。在云林县兴隆毛巾观光工厂,我们跟随导游,参观了毛巾的设计打版、选纱、前漂、经纱、浆纱、织造等制作程序。导游还为我们讲解,如何根据色、香、味与吸水性等方面,挑选质量较好的毛巾。参观过后,该是游客体验的时间了,我们在导游的指导下,用一条小方巾,折折、夹夹,再这么一套,几分钟时间,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狗、小兔、蛋糕等小玩艺儿就诞生了。

老板林颖穗说,由于竞争压力太大,他们想出了制作造型毛巾这个新点子,又用旅游观光的形式进行推销,效果还真不错,不仅带动了毛巾的销售,还使游客可以通过制作毛巾造型,了解毛巾行业的相关知识。

台湾工业观光旅游的内容五花八门,既可到百年酱油工厂参观酱油和豆豉的古法制作工艺,到酒厂参观酿造过程,到自行车工厂组装一辆属于你自己的车子,又可到鞋厂看到完整的制鞋过程,到铅笔工厂制作一支笔。游客由此可以感受到台湾人经营和生活的真实状态。

江山太广阔,元朝的版图有多大?

古代,许多小国有承认的宗主国的习惯。也就是说,国家的统治范围之外,还有势力范围。1304年,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等四国才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然而,这四大汉国毕竟不能算元朝的管辖范围。我们仅从元朝的版图而不是蒙古帝国版图,来了解一下元朝的地大物博。元朝鼎盛时期,版图面积大概是1300多万平方公里。

元朝全盛版图

在描述地域版图时,《元史·地理》中写道: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这说明,元朝版图超过了历史上所有中原王朝的版图。

元朝大汗

从东面来看,元朝控制了朝鲜地区,并成立了征东行省作为攻打日本的前沿阵地。在攻打日本时,元朝军队受到了海风的破坏,未能征服日本。抗战时,日本有“神风”战机,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击败元军的海风。从南面来看,元朝控制了海南岛地区,版图最大时囊括了今越南、缅甸地区。元朝的军队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一度攻打到爪哇岛附近(今印度尼西亚的岛屿)。

从西面来看,元朝控制了新疆、西藏大部,将西域、吐蕃纳入自己的版图。从北面来看,元朝的功绩是最大的。除了控制东北地区黑龙江以外,它还成立了岭北行省,用以管理北岛北冰洋地区的广大区域,贝加尔湖成为内湖。也就是说,当时的北部疆域已经将西伯利亚地区囊括在内。所谓的“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说的就是在北部边境已经超过了历代王朝的范围。

元朝骑兵

然而,盛极而衰,元朝的统治是极其短暂的,成立不到百年就灭亡了。

参考资料:

《元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