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员动态

叙利亚vs黎巴嫩-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

1.如果叙利亚和黎巴嫩合并成一个国家,会对以色列带来什么影响?

2.黎巴嫩内战的各国的干涉

3.已经发生九年的叙利亚内战究竟缘何而起?

如果叙利亚和黎巴嫩合并成一个国家,会对以色列带来什么影响?

叙利亚vs黎巴嫩-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

如果叙利亚和黎巴嫩合并为了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叙利亚的实力将会增强许多,对以色列来说这肯定是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如果他们的军事实力增强了的以后,下一个目标肯定会对以色列出手的。对以色列肯定也会产生经济和军事贸易上面的影响。

现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历史上都属于大叙利亚的范围,因此叙利亚人一直想要和黎巴嫩组成一个大叙利亚国家。在一战结束后当时战败的奥斯曼帝国被迫割让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领土给法国,而法国则把叙利亚和黎巴嫩一分为二使得叙利亚人的大叙利亚梦想破灭。

没有黎巴嫩使得叙利亚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海岸线发展大受影响,因此叙利亚人一直渴望早机会合并黎巴嫩。早期的叙利亚没有办法吞并,那是因为阿萨德借黎巴嫩内战的时机出兵控制了黎巴嫩,可是鉴于自己的实力并不敢吞并黎巴嫩,而且最终在巴沙尔执政时期不得不退出黎巴嫩。

所以即使在叙利亚最为强大的时候叙利亚都没有能力吞并黎巴嫩,现在内忧外患的叙利亚连自己国家都自顾不暇了,哪有时间再去想吞并黎巴嫩是事了。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叙利亚在未来有实力吞并黎巴嫩,而黎巴嫩人也匪夷所思的同意了和叙利亚合并,叙利亚和黎巴嫩想要合并也几乎不可能。

所以现在看来叙利亚想要吞并黎巴嫩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们也不用去考虑这么多。因为一旦叙利亚有这种想法,那么世界上其他大国肯定就是不答应。

黎巴嫩内战的各国的干涉

基督教派得到黎巴嫩军队支持,伊斯兰教派则得到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基督教派民兵的装备和训练优于对方,在战争初期稍占上风。16年1月初,黎长枪党武装在部分黎军参与下,包围了3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巴解武装对黎军进行坚决反击。以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为首的黎“左派”势力配合巴解,向马龙派据点发动牵制性进攻。在叙利亚默许下,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解放军”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利亚境内开入黎巴嫩,对马龙派武装形成压倒优势,控制了黎大部地区,黎巴嫩军队发生分裂,穆斯林官兵约6000人宣布成立“阿拉伯黎巴嫩军”,公开倒向伊斯兰教派;另有部分黎军中立,致使基督教派的力量大为削弱,黎面临垮台。

16年5月,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应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马龙派,任期10-16)的要求,派遣3.5万军队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并长期驻扎下来。同年9月马龙派教徒萨尔基斯当选为黎巴嫩总统,并在叙利亚、以色列、美国和沙特的共同支持下,试图树立权威。在叙利亚军事干涉和政治调停下,冲突双方开始谈判,但战斗时有发生。不久,叙利亚军队同基督教民兵直接交战,叙军炮击了黎首都东区基督教派控制区。此后,战斗逐渐平息。基督教派武装力量逐渐恢复并有所扩大,其内部的强硬派势力开始对叙的干预不满。18和1981年,叙军与基督教民兵之间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对基督教派愈加不利。

到 17年,黎巴嫩分裂成由叙利亚部队控制的北部地区,由基督教徒控制的海岸地区以及由激进派穆斯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的南部几块飞地。巴勒斯坦游击队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多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以军哨所、而且向以色列村庄发射火箭和炮弹。

1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再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一辆公共汽车,为报复这一恐怖行动,以色列部队举行了代号“利塔尼”的军事行动,于1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据地发动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后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

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集结兵力,后又在那里部署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基督教长枪党人占领贝鲁特-大马士革战略公路附近扎赫勒周围的高地后,叙利亚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出动飞机袭击叙利亚人,并轰炸贝鲁特地区,以示警告。1981年7月24日,叙利亚和黎巴嫩基督教武装达成了一项临时停火协议,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随即同黎军交战,夺占了黎南部大片地区

1982年6月,以色列出动军队6万余人,发动第五次中东战争,大举入侵黎巴嫩,深入黎境约90公里,占领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8月下旬,在以军包围下,巴勒斯坦武装力量1.2万人撤出贝鲁特,分散到8个阿拉伯国家。8月23日,基督教强硬派人物、民兵司令贝希尔·杰马耶勒当选总统,提出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解散所有教派武装、建立统一的军和实行全国和解等项主张,遭到叙利亚和伊斯兰教派强烈反对。9月14日,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死。其兄阿明·杰马耶勒继任总统。暗杀杰马耶勒的凶手事后被查明是叙利亚特工,但是沙龙当时却指责巴勒斯坦人为凶手。为了报复这一行为,1982年9月16至18日,长枪党进入贝鲁特西区的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制造了贝鲁特大,人数从不到400到3万估计不等,虽然凶手是长枪党,阿里埃勒·沙龙和以色列军队却成了谴责的对象。

1982年8~9月,美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企图以直接的军事卷入为基督教派强硬势力撑腰,使其继续执行亲西方的政策。在美国参与下,黎、以双方经过谈判,于1983年 5月17日签定了以色列从黎撤军的协议。但由于该协议同时要求叙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撤出黎巴嫩,因而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伊斯兰教派的坚决抵制,无法执行。同年10月底至11月初,基督教派与伊斯兰教派***在日内瓦举行全国和解会议,但因双方的严重分歧而陷入僵局。会后,双方武装冲突再次升级。

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舒夫山区撤出后,德鲁兹教派民兵在其首领·琼布拉特率领下,与基督教派民兵和黎巴嫩军激烈交战,占领该地区。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黎局势的恶化,使美国进退两难。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决定取“收缩”政策,于年2月7日将海军陆战队撤出,并命令海军战列舰只轰击叙军和伊斯兰教派武装在山区的阵地。

由于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杰巴耶勒主张通过全国和解,由长枪党、马龙教派、德鲁兹教派、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其他各派政治***谈判,解决分歧,以达到稳定之目的。该年12月,巴解组织***阿拉法特及其追随者在的黎波里受到由叙利亚支持的内部反对派袭击,被困6周之久,后被迫撤至一艘挂有联合国旗的希腊轮船上。 阿明·杰马耶勒总统在困难形势下,转而取依靠叙利亚调解,和平解决黎问题的方针。同年3月5日黎巴嫩宣布废除1983年5月黎、以关于撤军的协议。3月12日第二次全国和解会议在瑞士洛桑召开,两大教派领袖就实行停火、成立制宪委员会等问题达成协议。此后,国内大规模武装冲突暂告平息。1985年 1月以色列内阁在内外压力下,决定从黎南部撤军。6月撤军基本完成。年4月黎巴嫩民族联合成立后,由于各方对政治改革和重建军队等问题意见不一,各教派之间以及一些教派内部不断出现新的摩擦与分裂,局势更趋复杂。叙利亚自16年6月初以来,在黎境内一直驻有3万左右军队。这时它支持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两大民兵武装,同对政治改革持强硬态度的基督教民兵组织黎巴嫩力量战斗,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后者随即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规模冲突。 1985年9月初,叙利亚推动15个伊斯兰教派组织成立民族团结阵线,鼓动一些亲叙的知名人士要求阿明·杰马耶勒总统下台。黎巴嫩力量***胡贝卡在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接受叙的调解,于12月同伊斯兰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达成了结束内战、进行政治改革的协议,为全国和解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各教派之间及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受外国势力的影响远未消除,真正的和解迄今未能实现。

1987年2月,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1988年4月,什叶派穆斯林阿迈勒运动民兵与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民兵遭严重挫折。但民兵在伊朗革命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

1989年3月14日,黎基督教强硬派人物、黎军原总司令米歇尔·奥恩发动“”,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奥恩军及基督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穆斯林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但奥恩拒不承认黎新和当选总统。

1990年10月13日,趁着伊拉克出兵科威特,造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暇顾及黎巴嫩之机,叙利亚支持的黎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闪电般击溃基督教军队,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至次年5月,除部分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已经发生九年的叙利亚内战究竟缘何而起?

时至现在,叙利亚内战已经爆发了九年了。这场内战由于美国、俄罗斯的参与变得十分抢眼,令国际社会十分关注。2015年9月俄罗斯介入之后,让看似无望的叙利亚军的节节胜利,也使巴沙尔成为中东“阿拉伯之春”的儿。

那么,叙利亚内战因何而起呢?为什么一个政治稳定的国家会出现如此旷日持久的内战呢?

叙利亚国土面积不大,只有1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多才1800多万,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国,虽然位于石油丰富的中东地区,但却是一个贫油国,2018年叙利亚石油产量只有110万吨。

那么,这样一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缺乏的国家,凭什么吸引美国、俄罗斯先后介入到其内部纷争之中呢?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北与土耳其交界,东同伊拉克接壤,南现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以色列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所以其军事价值和交通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在2011年叙利亚与伊拉克、伊朗修建了“伊斯兰管道”,输往欧洲半数油气要打叙利亚经过,这使叙利亚在中东石油出口中的地位大增,身价大涨。

同时,叙利亚对于中东的安全意义也十分重大,由于历史渊源等因素,叙利亚与黎巴嫩关系相当紧密,据知情者透露,黎巴嫩的军费很大一部分来自叙利亚,阿萨德时期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黎巴嫩,而大家都知道黎巴嫩是以色列的死敌,而且与以色列作对的武装多数都来自黎巴嫩,这让以色列十分恼火,因此叙以两国关系相当紧张。

而从宗教信仰来看,因为叙利亚与伊朗同属穆斯林的什叶派,所以关系相当密切,而且这些什叶派势力致力于打造“什叶派之弧”,这极大威胁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

凡此种种,让叙利亚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微妙复杂,也促使西方大国都要把叙利亚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可靠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而对于美国和以色列来说,叙利亚巴沙尔是它们的潜在安全威胁,所以想除之而扶持亲自己的。

以上是叙利亚内战的一个方面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叙利亚多年沉积的内部矛盾迭起。

老阿萨德在10年通过军事上台掌权后,大力推行集权主义,把国家经济、军事、外交完全掌控起来,由于当时处于冷战和中东战争的形势下,老阿萨德与苏联保持相当好的关系,尽管国内民众生活等民生问题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总体把控还好,所以老阿萨德在国际国内还算吃得开。

老阿萨德去世巴沙尔·阿萨德上台后,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致使叙利亚失去了外部支援,外交上也力不从心,同时国内积聚已久的矛盾纷纷爆发,由于匮乏,工业单一,加上国有资本称王称霸垄断一切,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阿萨德家族的统治基础,面对如此局面,阿萨德只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

可是,阿萨德并不准备彻底放开国内经济,有限的市场化却被支持他的基本独吞,官商勾结严重,腐败问题迅速滋生蔓延,使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其他民族并没有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而弃商从政,又遭到的排斥,这让占人口大多数的民族对老阿萨德十分不满,长此以往,国内矛盾越来越突出。

到了2011年,叙利亚的失业率已达三成,其中青年的失业率突破了一半。海量的无业人口,助推了国家的。而同年的3月15日,叙利亚德拉省发生了15名少年因对不满,便在墙壁上图画反涂鸦而遭逮捕,其中多人因受酷刑而折磨致死。受当时国外正在兴起“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影响,此就导致了叙利亚内乱的爆发。传扬出去,立即发展成大规模游行抗议示威活动,接着许多部族举兵反抗,而美欧等国家瞅准机会,对反对派给予大力支持,企图一举除掉巴沙尔。这其中就有邻国以色列,其对反对派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

这样的形势,让本就不稳定谋求独立建国库尔德人活跃起来。库尔德人一直是叙利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分部在中东地区的库尔德人,是中东四大族群之一,起源复杂,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未有过统一的国家。在叙利亚的库尔德人,虽然寄叙利亚篱下,但也是若即若离,独立建国之心始终在心头,叙利亚一有风吹草动,心底独立建国的渴望就开始蠢蠢欲动。

而叙利亚的邻居土耳其对库尔德人想独立建国倾向十分敏感,因为其担心叙利亚的库尔德人和自己国内的库尔德人联合起来,最终形成分离主义势力,所以对叙利亚的内战情况十分关注,一旦出现有利时机,就想出兵打击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最近土耳其又出兵叙利亚打击美国支持库尔德武装。

叙利亚内战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