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俱乐部-莫斯科后备队联赛
1.莫斯科保卫战信息简介
2.二战时为什么德国没能攻下莫斯科原因
3.拿破仑究竟败给了谁散文
4.德国打不下莫斯科主要是因为天气吗?
莫斯科保卫战信息简介
莫斯科保卫战信息简介
莫斯科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大致从1941年10月持续到1942年1月。它也被称为莫斯科战役。这场战役是德国法西斯在其既定侵略的指导下,对前苏联发动的一场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当然,莫斯科保卫战的简介里也有很多内容。以下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详细简介。
莫斯科保卫战照片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由于德军军力强大且蓄谋已久,突破了苏联红军的防线。苏联红军主力在许多战略防御区被歼灭。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中央军同时对几个城市发动战争的错误决策使其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导致德军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有利时机。这为苏联在莫斯科附近建立防御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因此,苏联最高统帅趁机取了一系列紧急防御措施,莫斯科夫斯基防线成为莫斯科周边城市中非常重要的战略防御区。接着,苏联任命朱可夫为苏军司令,于是他着手在莫斯科周边构筑战略防护,利用一切条件组建更多的部队和陆军预备队。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军民群起而攻之,防御做得非常好,军事领导指挥得当。但德军因为战线过长,加上***在战争中的战略决策失误,延长了战争时间。尤其是一个接一个的冬天使得战斗更加艰难,德军的一次次挫折严重打击了士气。最后苏联红军打败了德军,赢得了战争。
德军保卫莫斯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的原因,一直是军事科学家乐于研究的课题。二战期间,德军在的领导下几乎所向披靡,其闪电战战术在波兰、法国、希腊等战场上所向披靡。那么这支球队在莫斯科被打是什么原因呢?
莫斯科保卫战照片
研究莫斯科防御德军失败的原因,首先要看闪电战的特点。闪电战,顾名思义,是一种集中火力,快速打击的战术。其实它忽略了后方补给和后劲,对各种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在波兰、法国等气候条件好的地方,火力充沛的奇袭自然会有很大的成功几率。但是苏联不一样。在处于极端冰雪天气的莫斯科,道路状况很差,但面积很广,战线很长。后勤保障方面的严重缺陷暴露无遗,连坦克需要的备件都运输不到位。士兵的粮食供应都不能保证,那打仗呢?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处于防御地位的苏军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德国人在以前的成功中获得的自负最终被击败了。
抛开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德军本身作为侵略军,代表的是非正义的一方,一场战争正义与否与军队的士气息息相关。苏联的士兵和人民对侵略者的感情非常愤怒。莫斯科保卫战几乎是一场全民战争,普通民众被动员起来参与军事防线的建设。在这样一场既没有地理优势也没有阵地优势的战争中,莫斯科没能防御住德军的原因显而易见。
当莫斯科保卫战发生时
莫斯科保卫战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中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战斗时刻。战争从1941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由苏联军队执行的一系列防御和进攻战役,以粉碎进攻莫斯科的德国突击队。这场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莫斯科保卫战照片
莫斯科保卫战始于1941年9月底,德军打开了莫斯科的大门。9月底,德军开始实施代号为“台风”的作战,进攻莫斯科,企图在冬天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全力保卫莫斯科。为此集中了当时苏军全部作战力量的近1/3,先后在莫斯科以西300公里处建立了三道纵深防线。同时,组织游击队骚扰德军后方。苏联人准备尽力阻止德国人向莫斯科推进,并在此过程中大量杀伤他们。为聚集力量反击创造条件。战役一开始,苏军损失惨重,守军过半被俘。但是苏军马上调整部署,从其他地方调来一些部队。11月中下旬,德军加紧进攻,苏军英勇抵抗,终于粉碎了德军的进攻,耗尽了德军的后备军。
1941年12月5日,苏军转入反攻。到次年1月初,德军被迫向西撤退100~250公里,来自莫斯科的直接威胁解除,保卫莫斯科的时间结束。苏军赢得了莫斯科战役,宣告“闪电战无敌”的神话破灭。
二战时为什么德国没能攻下莫斯科原因
一,德国坦克生产能力有限,德国从三六年开始四五年才生产五六千辆坦克,如果有两万辆坦克,古德里安就不用北上南下到处支援。德国在一九四一年八月就能闪击莫斯科。
二,苏联交通比较落后,公路铁路比较少,公路还是土路,德军补给不便,如果德国搞一个铁路部队,公路部队,路快速修好九月份也能打到莫斯科。
三,德国的兵力补给不足,德国出兵一百一十三个师,不到二百五十万人,打仗三个月就应该休整补充兵力,士兵生病 劳累 负伤 三个月就应该换防休整。德国打了半年才补充几十万人,兵员不足。
四,美英援助苏联,苏联实力大增。美英援助吃的粮食肉,打仗的枪炮飞机坦克炮弹,军工厂的机床 金属 零部件,运兵的卡车,美英援助苏联才有实力对抗。
五,苏联官僚对国民控制严密,动员几百万上千万人参军,炮灰多倒了一批补充一批,德军打败了几百万苏军还有几百万苏军,德军损耗补充不上来,苏军补充迅速。
拿破仑究竟败给了谁散文
1812年10月20日,拿破仑用密码写了一封信。他告诉外交大臣:“我要在22日3时炸毁克里姆林官。”
写这句话时,拿破仑正在远征俄国。这场战争跟他的婚姻有一定关系。拿破仑的第一任妻子是约瑟芬。这位贵族夫人让青年时期的拿破仑非常痴迷,但她一度对拿破仑不忠,使拿破仑产生了对爱情的幻灭,此后拿破仑便有了众多。然而无论是约瑟芬还是其他,拿破仑同他们都没有孩子,这让拿破仑帝国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几年后,拿破仑决定,与约瑟芬离婚,开始在欧洲各王室中寻找一位待嫁的公主作为继任皇后。他的首选目标就是沙皇亚历山大的妹妹。但是亚历山大虽然表面上对拿破仑恭敬,私下却鄙夷地称之为“科西嘉疯子”,并不情愿把美丽的妹妹嫁给这个出身贫寒的莽夫。
碰了几年的软钉子之后,拿破仑失去了耐心,他转而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联姻。奥地利公主很快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失去了通过政治联姻与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结盟的机会,亚历山大并非全无懊悔之意。但为时已晚,亚历山大明白,不顺从拿破仑,就只有做他的敌人。
当然,婚姻其实并非拿破仑入侵俄国的主因,那里丰富的也吸引着他。从1810年起,拿破仑就大量阅读俄国的历史和政治文献,企图寻找吃掉这块“肥肉”的方法。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最终把拿破仑引向了俄国,那就是英国。此时的法国已经称霸整个欧洲大陆,但孤悬海外的英国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英国人始终牢牢控制着制海权,导致拿破仑登陆英格兰的也破产了。他开始施行经济封锁政策,试图截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经济往来。但沙皇并不买账,因为英国是俄国农副产品的重要市场,也是平衡法国在欧洲霸权的最大力量。所以俄国和英国一直眉来眼去,致使经济封锁政策大打折扣,这也是拿破仑所无法容忍的。
与英国人达成协议后,亚历山大心中有了底,开始全力扩军备战,不再甘心臣服于拿破仑。1812年春天,法国也与欧洲大国逐一签订同盟条约,为入侵俄国做政治准备。就这样,两个欧洲大陆最大的国家走向了战争。
拿破仑集结了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兵团,共计51万兵力。俄国则把仅有的20万军队部署在涅曼河一线。
1812年6月24日晨,法军第一梯队44万余人开始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境,战争爆发。装备上、人员上、指挥上均占优势的法军迫使俄军迅速后撤,奉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拿破仑判断在莫斯科城下会有一场大战,需要保留后备队禁卫军的实力,以便最后决战,因此在与俄军会战时手下留情。但事实上,俄国人直接放弃了莫斯科,继续撤退到了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地方,直接威胁着法军后方交通线。拿破仑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莫斯科,却失去了歼灭俄军主力的机会。
法军试图在莫斯科休整,度过俄国的寒冬后,再寻找战机歼灭俄军。但莫斯科的情况令他们大吃一惊:俄国人坚壁清野,把一切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了,把不能带走的都深埋了,把不能带走也无法深埋的都付诸一炬——莫斯科的大火整整燃烧了四天。
糟糕的情况还不止这些。莫斯科没有足够的物资,而法军漫长的补给线又时刻受到对方骑兵的威胁,以致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用于保护补给线,疲于奔命。随着寒冬的临近,拿破仑在莫斯科再也待不住了,在第一场大雪降临后下令撤军。
正是在撤军前,他颁布了那条炸毁克里姆林宫的命令。但法军无心恋战,没有彻底执行这项命令,克里姆林宫只是被烧毁了部分建筑和围墙,日后很快得以重建。
撤军途中,俄军穷追不合,不断消耗法军,撤军行动最终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灾难。法军消耗殆尽,拿破仑几乎是只身回到了巴黎。
拿破仑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他不是败于亚历山大,而是败于俄国的寒冬。他认为如果提早三个月发动入侵行动,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根据当事人的回忆,那一年的俄国冬天特别寒冷,这是导致法军大量伤亡的最主要原因。
的确有很多士兵死于严寒,但1812年的俄国冬天却并非特别寒冷。根据气象资料来看,那一年甚至可以说是暖冬,只是法国人无法适应俄国的冬天。事实上,正是由于天气出奇温暖,才使得别列津纳河意外解冻,而法军在有追兵截击的情况下大量拥挤过桥,结果造成巨大灾难,最终导致大军失去战斗力。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远征的失利呢?其实打败拿破仑的,正是他自己。拿破仑的战争设想是进军莫斯科,迫使俄军与之决战,消灭俄军主力,从而让沙皇在谈判桌上屈膝。但俄军奉行了诱敌深入、避敌锋芒的战略,主力得以保存,而拿破仑却根本没有做在俄国冬天作战的准备。另外,此时法国试图征服西班牙的战争仍未结束,入侵俄国使法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骄傲和盲目的自信让拿破仑错估了形势,试图谈判失败后不得不在敌军主力尚存的情况下撤军,结果,成千上万法军的尸体铺满了从俄国到法国的撤退道路。
远征前并不是没有人警告过拿破仑,前驻俄大使就劝阻他不要把战线拉得过长,要小心俄国的寒冬。但20年常胜的军事生涯让拿破仑丧失了警惕,他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开始一意孤行。虽然俄军几乎没有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但却在一场消耗战中最终拖垮了拿破仑,改变了欧洲大陆的力量对比。
德国打不下莫斯科主要是因为天气吗?
莫斯科最为前苏联的首都,是共产主义的中心,自然而然就成为德国重点打击的目标。德军本来想着在冬天之前就可以攻下莫斯科,结果没想到拖了那么久。1941年9月30日,德国集合200万兵力,14000多门大炮,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对莫斯科发起代号为“台风”的军事行动。10月3日,德国攻陷奥廖尔,10月23日,围困了前苏联的五个驻扎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的集团军,俘获67万多苏军。
即便如此,德军还是没能拿下莫斯科。当时斯大林看到这些情况,立刻紧急调回“救火队员”朱可夫将军,朱可夫将军通过各种途径迅速组建军队,他组建了十四个步兵师、十六个重新编成的坦克旅和四十多个炮兵团的队伍。另外还组织了一支四万人的民兵部队、一万人规模的“坦克歼击组”和“巷战小组”,极大缓解了苏军兵力不足的问题。
除此以外就是情报工作得力,苏联王牌特工佐尔格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了,给苏联发出电报:日军不会北上夹击苏联。就这样,斯大林悬着的心放下了,安心的从远东调集建制完整的20多支部队。
加上当时德军根本没想到要打这么久的仗,所以很多御寒装备没有跟上。乐观地估计了战局。过长的战线导致御寒物资和后方补给不能及时跟上。德军的减损也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德军因为减损严重还没有后备部队,当时直接减少了31万人,而且燃料不足也是个大问题,在这里坦克没有燃料根本发挥不出作用,就算是有,也冻成块块了。德军本来就相对依赖装甲部队,现在没了,自然而然节节败退。
所以说,天气寒冷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后方补给跟不上、战损不能及时补充、战线拉得过长、过于乐观的估计自己的实力、没有可靠的装甲集群等等都是问题。而这些不同的问题集合在一块,使得德军节节败退,最终溃不成军。直到最后也没能成功拿下莫斯科。
由此可见,后方补给和战备补充是多么重要,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实力进行正确评估,否则的话,就会和当年的德军在莫斯科一样,溃不成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