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员动态

西联 regulator-西联合vs伊基克预测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那些太平军余部大都去了哪里?有没有漂泊海外的太平军?结局如何?

2.什么是海啸?

3.南美太平洋战争的战争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那些太平军余部大都去了哪里?有没有漂泊海外的太平军?结局如何?

西联 regulator-西联合vs伊基克预测

原来,自1864年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干王洪仁玕和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人相继被曾国藩们捕杀,忠王李秀成的弟弟侍王李世贤经广东逃入福建,在漳州一带坚持斗争。

1865年春,左宗棠率分路并进,围攻漳州。李世贤力战不敌,撤至永定,后来在前往镇平(广东蕉岭)途中被部下汪海洋所杀。

李世贤余部虽然尚有数万人,但太平军以洪秀全为代表的领袖的残暴、荒唐做法、制度,已让太平军失了人心、已是强弩之末,无力再与清兵对抗,为了避免遭受绞杀的命运,他们乘上了欧洲奴隶贩子的轮船,远渡重洋,到了秘鲁境内成为了“契约矿工”。

所谓的“契约矿工”,就是在秘鲁境内的伊基克挖鸟粪和开采硝石矿。

秘鲁矿主以为这一大票衣衫褴褛的“猪崽”和以前贩卖过来“猪崽”没什么两样,每天只给他们一些猪吃的食物,打骂加虐待,奴役他们干长达14个小时的工作。

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

毕竟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并且,自己是来避难的,只想混口饭吃。

所以,这些太平天国余将只能忍耐着拼命干活。但秘鲁矿主们越发不把他们当人看,对待牲畜一样随意打骂。

1867年春,这些流落到异国他乡的太平军再一次“起义”了。

他们推举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领袖,发起,杀了矿监西哥斯,抄起硝石矿公司的武器,竟将前来镇压的秘鲁军队打得溃散而逃。

领兵前来镇压的秘鲁少校图危可斯和上尉儒拉连阵亡。

初战告捷,翁德容和陈永碌却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们相当清楚,现在,自己不过六七千人,要与整个秘鲁国家为敌,无异于痴人说梦。

恰好在这个时候,“南美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在中国被追杀殆尽的一支太平军,却在南美洲大杀四方?

于是,翁德容和陈永碌等人迅速做出反应:与智利军队联合,共同对付秘鲁和玻利维亚军队。

说干就干,翁德容派出俘获来的印第安雇佣兵和一名巴西人,联系上了智利军队的司令西拉皮佐少将,和智利军队达成了联合协议。

从此,秘鲁境内,就如同天降神兵一样,出现了这支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太平军。

这支太平军队原先在中国早已身经百战,战法诡谲多变,搏杀凶悍凌厉,秘玻亚联军根本不是对手。

玻利维亚军的一位军官后来心有余悸地回忆说:“这些带头巾的褐色人群在射程外摇旗呐喊,等到靠近时又不见了,他们打仗时锣鼓喧天,搞出许多噪音,好些印第安雇佣兵以为被伏击了,纷纷逃跑,连官长也阻止不了。”

智利的西拉皮佐少将先前压根没想到这些中国人的战斗力会有这么强大,这会儿喜出望外,通过向智利总统请示,宣布给予所有的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以智利国籍,并表示战争结束后,就将伊基克地区交给太平军和他们的家属管理、自治。

从此,这支太平军再无后顾之忧,作战更加勇猛,在塔拉帕卡省大战、帕科查港登陆战、莫克瓜大战、攻占伊基克大战等战役中大杀四方,甚至在波内达要塞大战中一举俘虏了玻利维亚的上千名印第安雇佣兵。

西拉皮佐少将盛赞这支太平军说:“这支军队没有西方军队的纪律,但却有着中国特色的纪律,他们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他们的战士拿各种武器,但更多的是使用两把东方式的短刀。”

在第二次莫克瓜战役中,这些在和清朝军队的厮杀中历练出来的将士们,将秘玻联军打得丢盔弃甲,夺取了4门大炮、15面军旗和200余匹战马,并俘虏了大量的敌军士兵。

接下来,太平军又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联合智利军队打败了玻秘联军。

至此,智利军队占领了玻秘两国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产地,玻利维亚也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退出了战争。

1881年1月17日,智利军队攻占秘鲁首都利马。

1883年10月20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了南美太平洋战争。

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

玻利维亚则先后于1884年和1904年与智利签订瓦尔帕莱索协定和“和平友好条约”,丧失了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全部领土,变成了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

在中国被追杀殆尽的一支太平军,却在南美洲大杀四方?

为了表彰太平军的丰厚功绩,西拉皮佐授予陈永碌等人智利国会勋章,并给予阵亡太平军家属抚恤。

智利政府还决定履行先前的承诺,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并让他们成立一个自治镇,但条件是帮助智利继续攻打秘鲁。

但一生厮杀的陈永碌等人已经累了,并没有在异域割据的野心,只想平平静静地生活,安享人生,因此没有接受智利政府提出的条件,放下了刀枪,融入当地社会,做起了普通的百姓。

风云起落,时光荏苒,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

如今,我们漫步在伊基克街头,依旧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中国元素。比如,当地语言中餐馆叫“其发”(广东话吃饭),混沌被称为“完蛋”(浙江话混沌)。

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存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海啸来袭之前,海潮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造成的: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抬升和下降。这时,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海啸。

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海啸的预警

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

在大地震之后如何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会激发海啸,这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尽管如此,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仍可通过海啸预警为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做出一定的贡献。

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海啸的传播速度快。地震纵波即P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7千米/秒,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远处,地震波要比海啸早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具体数值取决于震中距和地震波与海啸的传播速度。例如,当震中距为1000千米时,地震纵波大约2.5分钟就可到达,而海啸则要走大约1个多小时;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发的特大海啸22小时后才到达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分析地震波资料,快速地、准确地测定出地震参数,并与预先布设在可能产生海啸的海域中的压强计(不但应当有布设在海面上的压强计,更应当有安置在海底的压强计)的记录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该地震是否激发了海啸、海啸的规模有多大的判断。然后,根据实测水深图、海底地形图及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海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运用诸如卫星、遥感、干涉卫星孔径雷达等空间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海啸预警信息及时传送给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的居民,并在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沿海地区,开展有关预防和减轻海啸灾害的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以及应对海啸灾害的训练和演习。这样,就有希望在海啸袭击时,拯救成千上万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财产损失。

海啸预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础,它不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实际上也是可行的,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例如,1946年,海啸给夏威夷的“曦嵝”(Hilo)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于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从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后的海啸可能造成的损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国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啸之前,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一样建立起海啸预警系统,那么这次苏门答腊%A3%AD安达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啸,决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上所述的海啸预警对于“远洋海啸”比较有效。但是,对于“近海海啸”(亦称“本地海啸”)即激发海啸的海底地震离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几十至数百千米的海啸,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海啸传播速度的差别造成的时间差只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海啸早期预警就比较难于奏效。为了在大地震之后能够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激发海啸,减少误判与虚报、特别是“近海海啸”预警的误判与虚报以提高海啸预警的水平,必须加强对海啸物理的研究。

(摘自:大众科技报 2006年10月24日 )

怒吼的巨浪

根据现代板块结构学说的观点,智利是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俯冲地带,处在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上。这种特殊的地质结构,造成了智利处于极不稳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来,这里火山不断喷发,地震连连发生,海啸频频出现,灾难时常降临。1960年5月21日凌晨开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强烈地震。大小地震一直持续到6月23日,在前后1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了225次不同震级的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的有十几次之多,其中震级大于8级的有3次。

海啸预警系统

地震能引发海啸,因此海啸的预警信怎 要由地震监测系统提供。在全球地震多发地带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应该有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

危害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室副主任于福江介绍,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因为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不过,海啸预报比地震探测还要难。因为海底的地形太复杂,海底的变形很难测得准。

1964年国际上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组,太平洋由于海啸多发,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此次大地震发生15分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从檀香山分部向参与联合预警系统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预警系统,也许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从震后到海啸登陆印度洋沿岸的宝贵时间。

纪录

我国学者发现,在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我国就记载了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海啸。这些记载曾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两次海啸记载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最近造成较大规模的海啸

2004年12月26日于印尼的苏门达腊外海发生芮氏地震9级海底地震。海啸袭击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缅甸和非洲东岸等国,造成三十余万人丧生。准确亡数字已无法统计。参见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两个7.0级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亚新几内亚约2100人丧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发生海啸。

1883年8月25日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使三万六千人亡。

啸源位置 日期 浪高(米) 受害地区 亡人数 备注

加拿大温哥华岛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温哥华岛、日本 ?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16 欧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岛 60,000

琉球群岛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岛 11,941

巽他海峡 1883年8月26日 35 爪哇和苏门答腊 36,000

日本三陆 1896年 30 日本 27,122

阿留申群岛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岛、夏威夷和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和加州 ?

西里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宾群岛 5,000

苏门答腊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 印度洋 30万以上海啸

百余年来最大的几次海啸: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发海啸,使印尼苏门答腊和爪哇岛受灾,3.6万人亡。

▲1896年,日本发生7.6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2万多人亡。

▲1906年,哥伦比亚附近海域发生地震,海啸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一些城市受灾。

▲1960年,临近智利中南部的太平洋海底发生9.5级地震(有始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并引发历史上最大的海啸,波及整个太平洋沿岸国家,造成数万人亡,就连远在太平洋东边的日本和俄罗斯也有数百人遇难。

▲1992年至1993年共10个月里,太平洋发生3次海啸,共2500多人丧生。

南美太平洋战争的战争过程

战争初期,智利凭借两倍于秘玻联合舰队的海军,迅速封锁了秘鲁和玻利维亚的海岸。1879年5月,智利海军司令威廉姆斯留下战舰“埃斯美莱达号”封锁秘鲁要塞伊基克,但遭到秘鲁海军的偷袭,“埃斯美莱达号”被击沉。同年10月8日,智利舰队在例行巡航中遭遇秘鲁舰队,双方展开了南美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舰决战。智利海军摧毁了秘鲁主力铁甲舰“胡阿斯卡号”。

1879年11月,7000名智利士兵在6艘军舰的护送下,在伊基克要塞附近登陆,秘、玻联军进行殊抵抗,但当时玻利维亚陆军装备低劣,部队里充斥着脚蹬凉鞋、穿着五花八门服装的印第安人,他们没有等火器,只有原始的弓箭和,这也使“南美太平洋”成为世界上最后一场使用作战的战争。智利军队获胜并迅速地占领了秘鲁的塔拉帕卡省全境。

1880年初,智利军队在秘鲁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陆,占领莫克瓜,通过沙漠地带,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打败了玻秘联军。至此,玻利维亚失去了所有太平洋沿海领土,秘鲁海军则全军覆没。

1880年6月,三国代表举行谈判,但秘鲁拒绝智利提出的议和条件,只同意暂时休战。出于人道考虑,智利允许秘鲁用运输船把被俘的秘鲁伤兵运走,但伤兵人数超过了运输船的装载量,智利将“罗阿号”军舰借给秘鲁方运送伤员。7月3日,“罗阿号”完成任务,拖着一条满载秘鲁提供的水果的驳船返航时,驳船突然发生爆炸,并伤及“罗阿号”。智利政府认为这是秘鲁设下的阴谋,决定采取严厉的报复措施——攻占利马。1881年1月,2.6万智利军队向利马城发起总攻,秘鲁守军只进行了两天抵抗便四散奔逃。

1866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了硝石战争,秘鲁境内的“契约矿工”一万太平军余部终于看到了希望,他们将智利军队看做是解放者。在1867年3月,伊基克的太平军发动起义,打矿监西哥斯,并夺取了硝石矿公司的武器,并与前来镇压的秘鲁军队展开激战,打秘鲁少校图危可斯和上尉儒拉,并俘获了两百印第安雇佣兵。玻利维亚军的一位军官后来回忆说:“这些带头巾的褐色人群在射程外摇旗呐喊,等到靠近时又不见了,他们打仗时锣鼓喧天,搞出许多噪音,好些印第安雇佣兵以为被伏击了,纷纷逃跑,连官长也阻止不了。”

起义者推举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领袖,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行了整编,还派出被俘的印第安雇佣兵和一名巴西人去找智利军队的司令西拉皮佐少将,表示愿意帮助智利对付秘鲁和玻利维亚军队,西拉皮佐少将派遣一名少尉化装前往起义部队驻地伊基克矿区,并带来了智利总统的亲笔信,给予所有的太平军将士及其家属以智利国籍,并表示战争结束后将伊基克交给太平军和他们的家属。

从此,这支太平军再无后顾之忧,作战更加勇猛,在塔拉帕卡省大战、帕科查港登陆战、莫克瓜大战、攻占伊基克大战等战役中大杀四方,甚至在波内达要塞大战中一举俘虏了玻利维亚的上千名印第安雇佣兵。

西拉皮佐少将评价这支太平军说:“这支军队没有西方军队的纪律,但却有着中国特色的纪律,他们配备了许多三角形的旗帜,用螺号代替军号,他们的战士拿各种武器,但更多的是使用两把东方式的短刀。”

在第二次莫克瓜战役中,太平军夺取了4门大炮、15面军旗和200余匹战马,并俘虏了大量的敌军士兵。接下来,太平军又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联合智利军队打败了玻秘联军。

战后,为了表彰太平军的丰厚功绩,西拉皮佐授予陈永碌等人智利国会勋章,并给予阵亡太平军家属抚恤。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