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球队专区

西联vs中央海岸-西部联对中央海岸

1.泉州旅游景区有哪些?

2.儋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3.儋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泉州旅游景区有哪些?

西联vs中央海岸-西部联对中央海岸

泉州旅游景区有哪些

泉州十八景

1清源山 2寺 3崇武古城 4牛姆林 5清水岩 6天后宫 7黄金海岸

8仙公山 9蔡氏古民居 10岱仙瀑布 11郑成功史迹 12涂门街 13深沪湾

14西湖公园 15府文庙 16洛阳桥 17东湖公园 18 五里桥

1、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市区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灵以泉。元人赞誉"闽海蓬莱第一山"。"清源鼎峙"为旧泉州十景之一,历来为游客登临揽胜。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其中以老君岩为代表的六处宋元时期的清源山石造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点。地处市区西街,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莲花寺",唐26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寺,遂改为现名。全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主要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塔等建筑。大雄宝殿是中轴线的主建筑,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甘露戒坛始建于宋,现坛系明初重建,为全国三大戒坛之一。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为全国四大名塔之一。东塔名"镇国塔",通高48.24米;西塔名"仁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两塔为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系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

3、 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隆庆元年(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驻此抗清,传有"马蹄石"遗留。1988年被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外,有2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庵庙堂等古建筑遗存,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尤其是城外3公里处的大乍山龙喉岩,既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又有记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城外半月海湾,著名画家洪世清创作的大地岩雕——“鱼龙窟”,以及著名书艺大师朱屺瞻、钱君陶、刘海栗等人的篆刻书法精品镌刻在奇石怪礁上。古城下还建有现代石雕博览园及省级海边森林公园。登临古城,足可探古览胜。

4、 由于景区内拥有“板根”、“绞杀”、“寄生”、“茎花”等热带雨林生态,被游客称誉为“闽南西双版纳”。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是集山区特有的自然景观、森林景观之大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96科200多种,野生蝶类73种。牛姆林名人仙迹荟萃,是一个天然的森林浴场和氧吧,是旅游避暑胜地。目前申请国家4 A级生态旅游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现区内建设有旅游饭店、动植物标本馆、旅游购物街、熊园、高空滑索、射箭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已成为闽南重点生态旅游区,每年有10万人到此旅游,是我省沿海地区生态旅游建设的典范。

5、 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是国家 A 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地。清水岩是全国惟一主殿建设呈“帝”字形结构的岩寺,景区内楼阁殿宇巍峨宏伟,水色山光秀丽神奇,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现存文物古迹中,宋代29处,元代1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拓展23处,加上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清水岩的碑刻、摩崖石刻,涉及宋、元、明、清以至现代,其中宋代“岩图”碑最为珍贵,系省级保护文物。

6、 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现存妈祖庙中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并被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妈祖故里莆田一度隶属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管辖,由于泉州民众不断向外移民和进行贸易活动,妈祖信仰远播祖国大陆及台、港、澳各地。目前,泉州天后宫除较完整地保存有雄伟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外,在及海内外信众的热心资助下,还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厢廊等建筑,并将继续复建梳妆楼。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泉州天后宫是在泉州港逐渐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之际的南宋时期建成,是研究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史迹。

7、 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石狮永宁镇,包括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村、城隍庙、镇海石、古卫城遗址等。闽南黄金海岸旅游度村由香港友帮国际集团独资兴建。规划占地6000亩,首期开发1980亩,投资近3亿元。目前度村主要项目及设施有:游乐园、海底世界、海豚表演馆、海天佛国、踏浪观音、游艇俱乐部、练马场、海滨浴场、露天夜总会、购物街、黄金海岸大酒店、邮电宾馆、海洋宾馆、教育培训中心等较具规模与特色的游乐项目和服务设施。黄金海岸风光旖旎,四季如春,已成为集行、游、吃、住、购、娱于一体、旅游内涵十分丰富的滨海旅游度区,是我省十大重点旅游景区之一。

8、 原名“双髻山”,位于洛江区马甲镇,于南北朝时(480-502年)祀“何氏九仙”而得名。其主峰758.5米,气势雄伟,岩崖陡立,云雾缭绕,径曲林幽,含烟凝翠,风光旖旎,拥有众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迹和迷人传说;以“灵、奇、秀、险”为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丰山洞、白水岩、朝天阁、仙灵桥等胜境,还有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张瑞图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修学度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有“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之美誉,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首届泉州市十佳风景名胜区。

9、 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10 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主要由号称“华东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温文尔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组成,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景区。沿赤石溪而上,一路溪水潺潺,浓荫覆郁,林木苍翠,藤萝虬结,蕴深涵幽,鸟鸣谷应,峰回壑荡,沿路神形俱备的自然奇观,构成了独特的原始生态幽境。油漏祭瀑布,溪水沿着宽110多米如刀削的峭壁汩汩流下,波光粼粼,喷珠溅玉,宛如千万串断线的珍珠织成的银毯,轻铺舒展镶在悬崖峭壁之上。岱仙瀑布,溪水从山势险峻的高峰直泻而下139米,云翻雪倾,雷霆万钧,十分壮观。站在瀑布下,烟雾腾腾,扑朔迷离。若是晴天,瀑布前方彩虹如天桥凌空飞架,美不胜收。岱仙瀑布的右上方有一座飞仙亭,传颂着仙女显圣救民的美丽故事。凭栏探首,下临深渊,岱仙双瀑左右烘托,气势非凡。

11、 分布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家乡南安。它们是位于石井镇的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纪念馆、碑林和位于水头镇的郑成功陵园。延平郡王祠,位于石井镇鳌峰北麓,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殿中有康熙皇帝诏赐郑成功迁葬时所撰联一对。郑成功纪念馆位于石井镇的鳌峰山上,占地3000余平方米。纪念馆介绍英雄一生的丰功伟绩,陈列200余件珍贵文物。占地10亩的郑成功碑林,既有碑亭诗阁,又有石刻廊群、集全国、世界各地200多幅的题字,融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于一廊,歌颂了郑成功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坐落在南安水头覆船山处的郑成功陵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凡来泉州者,几乎都要到成功史迹走一走,默祝忠魂与山河共存,永垂不朽。

12、 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13、 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滩前碧波沙软潮平。滩床宽阔,舒展广拓,潮漫滩上,涛声柔和。海水洁净,水温适中,是沙滩休闲、踏浪嬉水和开展各种海上沙滩活动的理想场所。沿岸而来,国家级深沪海底古森林自然保护区、施琅将军纪念馆、镇海宫、龙泉宫、大道公宫和烟墩山上的烽火台等人文、自然名胜掩映其中。明代倭乱,这里曾经是抗倭前沿,清初为了统一祖国,施琅曾经在这里牧马练兵,现为全国著名侨乡,风俗淳,人情美,是游客观光的胜地,是海外侨亲和台港澳胞寻根谒祖的摇篮故地。

.

14、 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由于洪涝灾害严重,引起市委、市的高度重视,建设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被列为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6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公顷,广场道路面积1.72公顷,绿化面积16公顷,种植树种达200多种。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自然接壤,清源山秀丽翠绿的山色与西湖浮光荡漾的美景相得益彰,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2001年12月获得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

15、 位于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6年),后移他处,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原处重建,现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2001年被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十余座。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灵星门邻涂门街地段,原为府文庙建筑群范畴,后辟为另用。为了完整保护文庙建筑群,2000年,市委、市作为重点工程,投资1.2亿元,折迁菜市场及三个企、事业单位,建成文庙广场,既有效保护遗址,又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

16、 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于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历六年竣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因在江海交汇处造桥,江阔水深,工程艰巨,造桥者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该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46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等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祠内有蔡襄《万安桥记》宋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景点之一。

17、 址系古泉州八大胜景“东湖荷香”遗址。唐时湖面40余顷,有东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揽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胜概。因唐姜公辅、韩愈、欧阳詹等曾在此活动而闻名于世。东湖公园以闽南建筑文化为特色,中心湖为主体,环湖布置人文景观。构建星湖荷香、祈风阁、七星拱月、二公亭、东湖亭、波恩亭、揽古亭等静区;儿童乐园、双舟朝阳、游船码头为动区。精筑刺桐瑞林等20多处植物山石景观揽翠全园,以石雕、石刻突现闽南石文化。既有泉州历史文化内涵又有时代新潮气息,风格独特。曾三次获省“环境优美奖”,还被评为“市民喜爱十佳建筑”、“泉州十佳夜景”。1998年以其典雅秀丽、玲珑多姿的江南园林风格而入选百家中国名园

.

18、 俗称“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经13年建成。为花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桥,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海内外,经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重达25吨,两侧有石护栏;桥上有亭5座: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亭”,两头各设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泗水亭”,俗称“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一对,立有两尊石雕将军;亭侧保存历代重修碑记14方。西端桥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东端有五层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白塔一座。历经800年沧桑,安平桥成了“陆上桥”。1980-1985年国家拨款进行维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复。.

儋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位于东经109.5 北纬19.5 陆地面积3265方公里,人口89万,市驻地那大镇。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均在其境内。陆海交通发达、环岛西铁路、环岛高速公路横穿市境,海运可直抵东南亚和祖国各沿海城市。儋州抓住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和洋浦开发的契机,充分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走“重视工业、强化农业、搞活贸易、开拓旅游、发展渔业”的经济发展路子,使全市经济得到超常规的高速度发展。

悠久的历史给儋州市留下了众多古迹,且多为宋代以前的古迹,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儋州人喜爱唱歌。有一首民歌唱道:“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多似百花开。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利用山歌和调声等体裁编写《抗日状》等,产生过宣传鼓动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汇集山坡或沙滩,举行赛歌会。他们对歌调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儋州调声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而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一批批音乐工作者前来儋州风,陶醉在婉转悠扬的乐曲声中。

儋州山清水秀,有丰富的自然和旅游。儋州市的森林居全省首位,拥有森林面积1万公顷。珍稀树种更是首屈一指,仅华南热作两院植物园就保存有上千个珍贵树种。儋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的东坡书院、热带植物园、蓝洋温泉、光村银滩,还有一批待开发的旅游。儋州方言繁杂,有儋州话、客家话、粤语、军话、村话、临高话、黎话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现了与东部迥异的民俗风情。

近年来,儋州市曾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示范市”。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儋州市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丘陵占76.5%,滨海平原占23.13%,山地占0.37%。南部属山地和丘陵地带,西南属平原阶地地及火山熔岩台地,东南部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间,中部为河流冲击平原,北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第四纪的海相沉积层,海拔在5—10米之间,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

儋州市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西南部的纱帽岭海拔752米,为境内最高点。境内大小山峦160座,多在东南部。

儋州市全境大小河流36条。其中发源于境外流经境内的有:南渡江、珠碧江和文澜河;发源于境内的有:北门江、春江、光村江、大江和山鸡江等5条。地表年径流量达189亿立方米。全境海岸线长225公里,且曲折多海湾。

主要海湾有:后水湾、儋州湾和洋埔港。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 干冲、白马井、新英、海头、排浦、峨蔓、英沙、顿积、神充等。其中洋埔港湾阔水深,建有万吨级深水码头,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

松涛水库

松涛水库源发自五指山流经白沙进入儋州境内。全库水面面积130平方公里,库容33.45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49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达544公里,水域主要航线66.5公里,其中南丰至白沙牙叉港约39公里,南丰至松涛大坝约27.5公里。

松涛水库始建于1958年,费时10年建成,是我国最大的土坝工程之一。高81.1米,长760米,将奔腾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它把南渡江上游两岸1400平方公里地区的雨水蓄存起来,通过各级渠道联结着一大批水利工程,组成统一的灌溉系统,松涛水库浇灌着海南岛西部和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自然 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水源丰富,年降雨量一千八百到二千毫米,海南省儋州市境内的松涛水库容量三十一点九亿立方米,水利灌溉条件好,有蕴藏量相当丰富的石英砂、油页岩、花岗岩、火山灰、重品石等十多种矿产。有海参、红鱼、鱿鱼、松涛鳙鱼、墨鱼、石斑鱼、对虾等600多种水产品。

矿产 比较丰富,土地肥沃宽阔,气温和,年均气温23.30C,海南省儋州市受台风影响少而轻;海岸线长二百二十五公里,港湾众多,浅海和滩涂面积达三十万亩,水质好,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前景广阔。

旅游 以得天独厚,国家级重点文物东坡书院及兰洋温泉、两院热带植物园、“八一”通天园莲花山观音洞、松涛水库、兰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或逐渐成为海南岛的旅游热点。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拥有洋浦港等天然深水良港,环岛西线高速公路、粤海铁路(在我市设有那大、八一两个站)贯穿境内,交 通发达,已形成水陆交通网络,是海南西部的交通枢纽和连接内陆、通往东南亚地区的桥梁。

儋州的公路

儋州市公路里程虽较长,但大部分是等外砂土路面或无路面公路,路况较差,通行能力低,通达深度不足,群众的交通环境还很差。

儋州市公路现状网的布局为二层次,一个层次是国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的干线网,另一个层次是乡道公路网。

1、儋州市公路干线网 由两横两纵呈“井”字型分布,再辅以两条省道连线。“井”字型的二横为西线高速公路和225国道海榆西线,大致呈东西走向。“井”字型的二纵为那大美扶至洋浦公路及乌石至那大公路和白沙至洋浦春兰公路,大致呈南北走向。二条省道连线,为波莲至洛基公路和白沙至洋浦春兰公路马井至洋浦春段,大致呈东西走向。路网总里程287.946KM。

2、县乡公路网 也就是农村公路网。县乡公路网是在国省道干线网的基础上,由树状发展到连接成初步的网络状,是连接各外伤行政村的公路支线。路网总里程1711.68KM。 [编辑本段]气候状况  本市处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岛内中部隆起的五指山脉的阻隔,处于被风面,又濒临北部湾,故本市的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光热充足年平均光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西部沿海最多,达2500小时左右。雨量适中,分布不均,本市各地年降雨量900~2200毫米,年均1815毫米。由于受季风影响,全年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干季雨季分明。5~10月为雨季,占年雨量的84%,11~次年4月为干季,占年雨量的16%。雨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儋州,古称“儋耳”。

秦朝 象郡之外徼,又为离耳国。一名儋耳。

汉朝 元封元年,得海上大洲,始设儋耳郡。领县二至来、九龙。始元五年,省儋耳并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并罢珠崖。永平十八年,儋耳降附,以潼伊为太守。

三国 吴赤乌五年,讨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闻。

齐朝 属越州。

梁朝 大同中,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即今儋州。

陈朝 崖州仍梁制。

隋朝 大业三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临振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

唐朝 乾元元年,复为儋州。

五代 南汉儋州仍唐制,废富罗县。

宋朝 儋州。熙宁六年降为昌化军。端平二年,改为南宁军。

元朝 南宁军,属琼州。

明朝 儋州,洪武元年为南宁军,仍属广西。寻废军号,复为儋州,仍领三县属广东。三年,以属琼州府,十九年以感恩改属崖州。

清朝 清初琼府管州三,县十。儋州、崖州、万州。

民国 民国均设州为县。又称儋县。

儋州古名“儋耳”。据《 汉书》云:“儋耳者,大耳种也。”《山海经·海内南经》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 即儋耳也。”《儋县志》说的干脆“其人耳长及肩。”这种说法未免有夸张之嫌。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

儋州,古称“儋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这是海南岛上最早同时出现的行政建制。

以后各朝代虽相继变更为昌化军、南宁军等,但明清仍沿用儋州。

1950年海南解放至1992年,儋县建制没有改变。

1993年3月,经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995年底,儋州市总面积3235平方千米,总人口76.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2万人,农村人口62.36万人;非农业人口16.82万人,农业人口59.96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0个村委会、42个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境内。市驻地那大。

1996年底,儋州市总面积3235平方千米,总人口78.32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17个村委会、42个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境内。市驻地那大。

19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35平方千米。人口79.64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0个村(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境内。市驻地那大。

1998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500平方千米。人口81.13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0个村(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市驻地那大。

1999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2.96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1个村(居)委会、1453个自然村。市驻地那大。

2000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6.59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1个村(居)委会、1453个自然村,境内有国有农场10个。市驻地那大镇。

2001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7.6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184726户、总人口8760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0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1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驻那大。

2002年,白马井镇、松鸣乡(除新地村委会)合并,设立白马井镇;王五镇、松鸣乡的新地村委会合并,设立王五镇;光村镇、松林乡的沙井、欧宅、扁墩、大老村委会合并,设立光村镇;兰训乡、木棠镇与松林乡的神冲、周坊、谭乐、长老村委会合并,设立木棠镇;洛基镇、那大办事处合并,设立那大镇;东成乡、长坡镇合并,设立东成镇;番加乡、兰洋镇合并,设立兰洋镇;富克镇、雅星镇合并,设立雅星镇;新英镇、新州镇合并,设立新州镇。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8.64万人。辖17个镇(那大镇、南丰镇、雅星镇、和庆镇、大成镇、新州镇、光村镇、东成镇、中和镇、峨蔓镇、兰洋镇、王五镇、排浦镇、海头镇、木棠镇、白马井镇、三都镇)、261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驻那大镇。

2003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90.1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178087户、总人口90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0476人)。辖17个镇、216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驻那大镇。(行政区划一览)

2004年底,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90.08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198198户、总人口9407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3535人)。辖17个镇、262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驻那大镇。

2005年,儋州市批准了《关于和庆镇美扶村委会区划调整方案》,将和庆镇美扶村委会划入那大镇管辖。调整那大镇行政区划是儋州市构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壮大经济实力,适应中等城市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儋州市人口已经超过90万,是海南省人口最多的市。

儋州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有汉族、黎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3%,主要方言有儋州话、客家话、军话、临高话、广东话、黎话等,语言交流主要以普通话和儋州话为主。

为了进一步弘扬儋州调声艺术,近年来儋州市连续成功组织了庆祝建国50周年调声汇演、万人调声赛歌会等大型调声活动。2001年,经儋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正式确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儋州调声艺术节。同年中秋节,隆重举办了首届儋州调声艺术节。当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等曾对其盛况作了较详细的报道。2002年儋州市调声山歌协会成立,首届会员83人。2002年儋州调声艺术节转由主导,中秋之夜在市区组织展开的自由调声活动达10万人。

每年的“万人调声赛歌会”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欣赏观看。还没正式组织万人调声赛歌会前,每到元宵、端午和中秋节时,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儋州的中和镇上,那里才是原调声的主会场。随着儋州调声被关注并包装起来,万人调声赛歌会逐渐成为节日里的亮点。人们盛装而来,广场外、大街上,人头攒动,各乡镇自然村的近百支调声队伍将广场点缀得五彩缤纷。

赛歌会上,调声的曲目既有来自田野乡间、原汁原味的自然调声,也有经过搜集整理、创作提高的艺术精品。独唱、对唱、齐唱、合唱,歌者即舞者,歌声此伏彼起延绵不绝,一首首调声唱出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唱歌的,将最拿手的调声倾情演绎;听歌的,早已醉倒在这一片歌海之中。街头上,还会出现一批自发的调声队伍,那些喜欢调声但没能在万人歌会上一展歌喉的小青年挤上街头唱了起来,还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在各乡镇有名的调声好手也组成了一支队伍,边歌边舞,乐在其中。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儋州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十分之一。经济总量和总人口仅次于海口市居全省第二位。 农业方面,已形成了33万亩甘蔗、27万亩瓜菜、13万亩水果、100万亩橡胶、30万吨水产品、75万亩粮食等农业支柱产业的生产规模;工业方面,形成了年产13万吨机制糖、100万吨水泥、5万吨标准胶,以及家俱、建材、轻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产业体系;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6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5亿元,第二产业9.0亿元,第三产业19.5亿元。 [编辑本段]概况  土地:

本市辐员面积3265.18平方公里,合48768亩,可耕地面积206.20万亩,其中水旱田47.02万亩,旱地81.79万亩,待垦荒地77.38万亩。水:本市水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15毫米,年地表径流量18.9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约250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18倍。地下水动储量11.46亿立方米,理论可开量2.24亿立方米。本市径流落天然总落差643.8米,最大天然落差180.7米。可利用落差391米,电能理论蕴藏量1.43万千瓦(未含过境河流南渡江、文澜江和珠碧江)。另外,渠道跌水电能蕴藏量1.39万千瓦。合计2.82万千瓦,可开发2.25万千瓦,年可发电1.5亿度。人均电能理论蕴藏量0.04千瓦/人。

海涂:

“海涂”乃沿海潮间带上淤积的烂泥,是由陆地上的物质和海中的物质沉积发育而成的滩涂。潮涨时被淹没,潮退时露出,其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酸度6.5~7.0。滩涂上繁育着丰富的浅海生物,如:文蛤、贻贝、牡蛎、毛蚶、泥蚶和青膏蟹等。新英、海头和排浦等港湾的滩涂还生长着4668亩茂盛的红树林。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特有景观,大片红树林可阻挡风浪,保护海岸不受侵蚀。全市滩涂138329亩,30%适用于浅海养殖。

生物:

本市动、植物种类繁多,据初步统计,市内植物有644种,隶426属128科。其中珍贵本材树种有青梅、母生、坡垒、银珠、油楠、花梨、白格、红本罗、苦梓等20多种。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橡胶、胡椒、咖啡、香茅、油棕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金钱豹、果子狸、水鹿、猕猴等,其中水鹿(俗称“山马”)、猕猴、穿山甲、蟒蛇等10余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海产主要有红鱼、石斑鱼、马鲛鱼、乌鲳、海鳗、海鲶、五刺银鲈、马六甲鲱鲤等鱼类600多种及贝类、澡类等100多种其中白蝶贝是生产名贵珍珠的贝类,洋浦至排浦一带海域初省水产厅划为白贝类自然保护区。

矿产:

褐煤-主要分布于东成乡、长坡镇一带,储量约1.58亿吨。油页岩-主要分布于长坡镇,储量约28.3亿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海头、南丰、兰洋、那大等镇,储量约100亿吨。石英砂-主要分布于光村镇、松鸣乡,储量约0.85亿吨。石灰石-主要分布于侨植、八一农场等,储量约2.3亿吨。重晶石-主要分布于兰洋镇,储量约42万吨。钛矿-主要分布于排浦至海头一带海滩、陆地,储量约16万吨。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儋州市辖17个镇:那大镇、和庆镇、南丰镇、大成镇、雅星镇、兰洋镇、光村镇、木棠镇、海头镇、峨蔓镇、三都镇、王五镇、白马井镇、中和镇、排浦镇、东成镇、新州镇。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国营西培农场、国营西华农场、国营西庆农场、国营西流农场、国营西联农场、国营蓝洋农场、国营新盈农场、国营八一农场、国营龙山农场、国营红岭农场。

儋州市政区图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蓝洋温泉度区

蓝洋温泉世界奇泉——冷热泉,一石之隔,冷热分明。位于儋州市兰洋镇峡谷处,距儋州市12公里,该温泉带占地2平方公里,日自流量达2000吨以上,是海南较大的温泉之一,有自然泉眼十几个,平均水温78.4℃,偏硅酸及氟含量达到医疗执矿水的命名标准,氧含量达到矿水浓度标准,含有锌、锶、鲤、溴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是理想的保健泉水。

泉区内景点众多,特别是"一石之隔,有一热泉、一冷泉,冷热分明"的冷热泉,世所罕见。区内已建温泉公园、蓝洋温泉度村和一批温泉度设施。这些旅游设施与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间园、观音洞、莲花岭瀑布等组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温泉旅游度区。

 东坡书院

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离现儋州市所在地那大镇40多公里,是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的。建于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更为现名。东坡书院,为历代儋州最高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载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建筑古色古香。

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载酒亭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中绘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

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民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行幽静肃穆。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院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松涛水库

在儋州市区东南20公里处,跨儋州、白沙两市县,是享有"宝留心明珠"盛誉的高山天池。始建于1958年,费时10年建成,是我国大型的土坝工程之一。大坝高81.1米,长760米,将奔腾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库区面积达144平方公里,水库中有岛300多个。库区广阔,四周群山环抱,遍布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最受欢迎的是乘船览库区风光,泛舟碧波上,但见群山逶迤,古木参天,湖水幽碧,渔舟隐现,真有船行画中之感。

 海南热带植物园

位于儋州市那大镇西郊,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植物标本园,占地32公顷,1958年建立。有40多外国家1000多种珍稀热带植物。是中国热带植物的宝库,也是世界热带作物的缩影。现有热带珍贵树木、热带香料植物、热带药用植物、热带果树、热带油料植物和热带观赏植物7个区,是很有观赏价值的景点。

 光村银滩度村

距洋浦千年古盐场38公里,距龙门激浪海景20公里,距海口120公里。度村沿海沙滩既平坦又宽广,沙滩长达8公里,最宽处1.7公里,最窄处有300米,总面积达488公顷,沙质洁白细腻柔软,海水湛蓝清澈,四周树影婆娑,绵延十几公里。清新的空气、充裕的阳光,幽静的环境和舒展绵延的海岸线,构成了秀丽的滨海风光,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加上度村距四周旅游景点较近,形成一个完整的山海湖旅游体系。

 龙门激浪

位于儋州市峨蔓镇海滨龙门山。龙门山为海滨岩石山,海拔39米,山上怪石滋生,从北望南,绵延起伏,状似万里长城,十分壮观。山之东有一瓮门,素称"南天第一门",中空通风,北风吹来,卷起巨浪,撞击在石门上,浪击石鸣,犹如击鼓,响彻10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这里沙滩洁净,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龙门激浪于明代得名,向受游人称奇。

 云月湖

位于儋州市西南6公里处。雾海云天山作黛,月色空明水亦悠,镜湖碧水充满着盎然绿色。方圆数百里,四周青山环绕,林木叠翠,山川逶迤。山脚陡斜,凹落成天然的低洼山谷大盆地,盆地荡漾着波光粼的湖水。水波不惊,青山飘浮于湖面。湖畔有大片橡胶林、木麻黄林,山绿水绿,构成一幅绿色基调的水彩画。在这里游泳、荡舟、,都会时时感到清新舒畅、心旷神怡。云月湖以其怡静幽邃的独特景致,成为一个迷人的旅游胜地。

 白马井古迹

位于儋州市白马井镇,距那大镇50多公里。主要景观有"白马涌泉"和伏波将军庙。传说汉代英雄马伏波将军南征时,因将军的白马用蹄刨沙涌出清泉得名。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汉代英雄而造伏波庙设伏波井,于是"白马涌泉"和伏波将军庙便成了旅游胜地。

 观音洞

邻近蓝洋温泉,是莲花峰上一个石灰岩大溶洞穴纵横交错,曲幽宁静。洞内奇形怪状而形象各异的景点有几十处,洞内有处温泉,当地人说这是观音菩萨留给后人的延年益寿的甜水。洞天相通,奇妙异常。

 桄榔庵

坐落在儋州市中和镇南郊,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儋州时同其子苏过住了三年的旧居。苏东坡父子抵儋之初,为州官张中所敬重,住官房,吃官粮。第二年,即宋绍圣五年四月,湖南提举董必赴广西察访,得知东坡居儋州官舍,便派人将东坡父子逐出。东坡父子无室可居,便在城南桄榔林买地建屋,当地群众都前来帮助,仅一个月时间,就把房子建好了。茅屋 建于桄榔林中,东坡就命名为"桄榔庵"。此后,历代对其多次修葺扩建。现陈列有关苏东坡的历史文物,以再现其父子居儋实状,寄托海南人民对苏东坡永久的缅怀和纪念。

 东坡井

当年,苏东坡帮助乡新们打了一口井,泉旺水甜,乡新们为了纪念苏东坡便把它命名为"东坡井",数百年来,清甜的井水从未干枯过。

 魁星塔

位于儋州市中和镇,是海南省保存完好的古塔之一。清代晚期建造的小型石塔,平面作不等边八角形,外表七层,竖立在方形的石座上,塔身内部空心,每层平出短檐,首层拱门狭小不能进入,窗作金钱形,塔刹作仰蓬承托圆珠,宝顶石榴形,造型别致,保存完好。

 鹭鸶天堂

位于儋州市城北10余公里的洛基镇屋基村。村中三、四层楼高的三棵大榕树和茂林修竹,成为万只白鹭生活的"天堂"。白鹭又称鹭鸶,属鸟纲鹤形目鹭科,是世界上受保护的珍禽之一。白鹭群栖于屋基村已有多年。每年临近清明成群结队飞来,12月以后分批离去,在此生活八、九个月之久。为便于观鸟,村中修建了高达6层的观鸟楼。

儋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是一个环境很优美,人们过着慢节奏生活的地方。并且有很多美丽的海洋。

儋州山清水秀,有丰富的自然和旅游。儋州市的森林居全省首位,拥有森林面积1万公顷。珍稀树种更是首屈一指,仅华南热作两院植物园就保存有上千个珍贵树种。儋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的东坡书院、热带植物园、蓝洋温泉、光村银滩,还有一批待开发的旅游。儋州方言繁杂,有儋州话、客家话、粤语、军话、村话、临高话、黎话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现了与东部迥异的民俗风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