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vs天空历史战绩-风暴vs天空历史战绩视频
1.大国之盾:1967年一声巨响,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
大国之盾:1967年一声巨响,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
1967年6月5日,一趟一级专列从青海出发开往新疆,一路上警戒森严,沿线铁路部门都接到指示,要求以高级***标准接待这辆列车。人们都好奇这车上乘坐的是谁。没有人想到车上的这位乘客就是我国研究的第一颗氢弹。
这颗氢弹是从1960年开始研制的,那时我国还尚未引爆,氢弹研究更是举步维艰。但是美苏两个核大国之间竞赛愈演愈烈,1961年苏联在新地岛试爆了一颗名为 “赫鲁晓夫”的超级氢弹 ,它在4500多米的高空引爆,巨大的能量迅速冲向地面,激起了强烈的核风暴与核尘埃,试验场内所有建筑荡然无存。据计算仅仅这样一颗氢弹的威力就相当于 3846 颗广岛同时爆炸的威力。
“赫鲁晓夫”氢弹的爆炸震惊了全世界,也震撼每一个我国核工作者的内心。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用更加拼命的埋头工作来为祖国铸剑。6年后,汇集了他们全部心血的中国第一颗氢弹悄然诞生。这颗氢弹来到了它的目的地—— 罗布泊 核武器试验基地,将在这里完成它的亮相。
氢弹的特点是威力大、沾染重,因此必须在离地面足够高的空中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对地面的污染。所以这次氢弹的引爆将采取与之前第一颗截然不同的方式,它将以空爆的方式引爆。不过这种引爆方式对于当时的中国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氢弹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投弹的飞机是承受不了的。要保障飞机足够的撤离时间,就必须延缓氢弹的下落速度,这个问题不解决,空爆就无法向前推进。
就在我国氢弹试爆环节遇到瓶颈时,此时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1963年,美国、苏联、英国三个已经掌握了在大气层核试验技术的国家为了长期保持自己的核优势,在莫斯科签订了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以及水下进行核试验。此后数年间美苏不断让其它国家在条约上签字,借此向中国施加压力。不过由于法国这个在西方有举足轻重的国家为研制氢弹而暂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客观上为我国赢得了一些时间。于是氢弹研究变得更加紧迫,我们要赶在法国人前面掌握自己的氢弹技术。
为了加快试验筹备的进度,解决投弹飞机安全问题,国家召集了各地各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飞机安全计算小组。一份份建议方案被递交上来,经过日以继夜的比较、论证后最终将减速方案锁定为降落伞。
周总理将其科学地概括为 “机、伞、弹,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降落伞的方案虽然确定了,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氢弹肯定不能像伞兵一样自己打开降落伞,为此需要在氢弹上安装一个自动化装置。可这种技术在当时中国还并不成熟,为此氢弹研究人员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制伞单位,希望获得相关经验或启发。在算式和图形的海洋里,降落伞装置逐渐变成现实,1967年2月降落伞自动化装置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
为了应对投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执行投弹任务的飞行员进入了全封闭式高强度训练。训练内容堪称严酷,他们不仅要耐受各种恶劣环境,而且要有强大良好的心理素质,乃至随时做好牺牲准备。在万米高空,日复一日陪伴他们的是鼻塞、头昏、黑视和耳鸣。而训练的目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精准投弹。
1966年飞机制造厂对承担投弹任务的轰6飞机进行了改装,由于氢弹爆炸会产生几千万度的高温,所以飞机外层必须涂上一层特制的耐热油漆。同时,氢弹挂在飞机舱内还要保持一定文档,因此安装了保温设施。
科研人员及参加人员可以说是慎之又慎,细之又细。这并不是担忧过度, 1966年1月17日 ,在西班牙南部海岸上空,一架携带4枚氢弹的美国轰炸机与一架空中加油机在加油对接时相撞,轰炸机瞬间起火。所幸飞行员启动应急装置,让4枚氢弹与飞机分离才避免了一场大灾难。不过其中2颗氢弹还是发生了非常规爆炸,使得核辐射遍及附近村庄。
这一次的美国氢弹事故给我国核武器研究也敲响了警钟。我国核武器工作人员觉得对于氢弹的每一个细节,再细心都不为过。可是在模仿投弹训练时,还是出现了人所有人都紧张的问题。原来随着氢弹投下,降落伞打开后“啪”的一声,降落伞破了,模拟氢弹直接落地。现场气氛瞬间凝固了,这一天距正式投弹只有7天时间。
事故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一向温和的周总理神情严肃起来,总理专门召开会议,强调降落伞的结构、材料等问题,并指示元帅亲自去看一看。
为了确保试验万无一失,降落伞研制人员对伞进行多次加固与改进,终于使产品达到了最理想的标准。
1967年6月17日,试验场上晴空万里,上午7点元帅进入掩蔽所,他指着里面的红色电话说:“从现在开始到爆炸后总理将一直守候在电话另一端。”7时40分执行空投任务的徐克江机组从红山机场准时起飞,飞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
飞机进入试验场上空,进行了第一圈飞行,紧接着进行第二圈飞行,广播喇叭里传出“注意了,第二圈将进行投弹!”可是过了投弹时间,人们都没有听到投弹的声音。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意外。
投弹机组是领航员孙福长和空军飞行员徐克江,他们都曾到苏联经过飞行培训,是我国最优秀的飞行员,为了氢弹试验,他们已经在靶场上空模拟飞行了35架次。眼看时间已经过了8点整,地面指挥所立刻联系飞行员说:“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同意再飞一圈。”
在第三圈,飞机投下了氢弹,氢弹按预订轨迹下降在2900米高空爆炸成功。这一刻是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
后来领航员孙福长坦言第二圈出现意外是因为自己当时太紧张了,紧张到投弹前一晚竟然一分钟都没睡,由此错过了投弹时机。不过当时紧张的又何止他们,作为英雄飞行员的他们最终成功了。
读 历史 ,树正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