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vs斯佩齐亚-罗马vs斯佩奇亚
1.国际米兰爆冷输给桑普多利亚,这究竟是谁的锅?
2.求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的意大利号战列舰的详细参数和图纸
国际米兰爆冷输给桑普多利亚,这究竟是谁的锅?
意甲进行了多场比赛。卡利亚里在主场被贝内文托逆转,以1-2输掉了比赛。都灵凭借布雷默的进球,1-1逼平维罗纳。萨索洛2-1险胜热那亚,拉斯帕多里打进绝杀进球。桑普多利亚在主场爆冷,以2-1击败了强大的国米。拉齐奥2-1击败佛罗伦萨,凯塞多和因莫比莱为拉齐奥各进一起。克罗托内在主场以1-3输给了罗马。博洛尼亚在少一人作战的情况下,依然2-2逼平乌迪内斯。亚特兰大在主场3-0完胜帕尔马。那不勒斯主场爆大冷,以1-2输给了斯佩齐亚。AC米兰在主场遭遇本赛季首场失利,以1-3输给了卫冕冠军尤文图斯。
国际米兰与桑普多利亚的比赛中,国际米兰率先获得好机会,只是桑切斯罚丢了点球,阿什利-扬的射门被门框挡出。死里逃生的桑普多利亚随后不断制造威胁,托内利的头球攻门被横梁挡出,但之后依靠点球取得领先。领先后的桑普多利亚在第38分钟由凯塔扩大领先优势。落后2球让孔蒂心急如焚,但也只是在剩下的比赛扳回一球。国际米兰有24次射门也没有用,还是输给了桑普多利亚。这场失利让国米丢掉了争冠路上关键的3分,也意味着8连胜就此终结。
那不勒斯上一轮在客场4-1大胜卡利亚里,走出了3轮不胜的怪圈,没想到这一轮就爆出了一个大冷,在主场输给下游球队斯佩齐亚。这场比赛那不勒斯疯狂射门29次,10次射正,竟然只进了1球。斯佩齐亚门将普罗韦德尔表现出色,做出了8次精彩的扑救。在赛后那不勒斯主教练加图索认为球员们踢得太急躁,在门前不够坚决。
AC米兰与尤文图斯的比赛是本轮的重头戏,毕竟AC米兰是榜首球队,尤文图斯是卫冕冠军。这场比赛是属于费德里科-基耶萨的,他打进了2球,还有1次射门击中立柱。费德里科-基耶萨的表现太完美了。当然,尤文图斯门将什琴斯尼的表现也同样出色,他做出了8次精彩的扑救,挡住了AC米兰一波又一波的攻势。而C罗的表现则有些平庸,只有2次射门,而且都没有射正。
在积分榜上,遭遇赛季首败的AC米兰依然是37分,排名榜首。国际米兰丢掉了3分,也是维持在之前的积分,以36分排名次席。罗马的战绩是10胜3平3负,拿到33个积分排名第3。尤文图斯凭借这场关键的胜利,排名飙升到第4,进入区。尤文图斯与AC米兰的差距是7分,不过,尤文图斯少赛一场。显然,这场胜利让尤文图斯夺冠的概率得到提升,能够后来居上吗?拭目以待!
求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的意大利号战列舰的详细参数和图纸
兄弟图纸就别想了,机密。
二战中意大利由于匆忙参战,武装部队既未完成战争准备,也未充分动员起来,海军部队不仅战略失策,而且实力不足,意大利海军在战争爆发时虽然有6艘战列舰,但意大利军舰与盟军的同级舰相比,速度快但装甲薄,防空火力较弱,且夜战训练不够,意大利舰队也被讥笑为“纸板舰队”。更糟的是意大利海军没有航空兵。因此以战列舰为主的意大利舰队尽管在战争初期活动频繁,多次与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交手,但战绩不多,1942年底起由于严重缺乏燃油,意大利战列舰更是在地中海上销声匿迹,无法进行大规模行动,直至战争结束。二战期间在役的战列舰共有7艘,其中加富尔号在塔兰托被英国海军舰队击沉,罗马号更是被昔日盟友德军炸沉。而因佩罗号一直未完工。其余幸存的除凯撒号在战后赔偿给苏联外,至60年代全部拆毁。
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Conte Di Cour Class)
排水量:标准23,619吨、满载29,100吨
尺度:舰长全长186.4米、水线169米、舰宽28米、最大吃水10.36米
主机:蒸汽轮机、2轴、93,000马力
续航力:3100海里/20节、4800海里/10节
航速:28节
装甲:装甲带3.1-9.8英寸、主甲板0.5-4英寸、炮塔11英寸、司令塔3.9-11英寸
武备:2门三联装及2门双联装12.6英寸/43.8倍口径主炮、12门4.72英寸/50倍口径副炮、8门3.93英寸/47倍口径防空炮、16门37毫米及12门20毫米防空炮
舰员:1236
以上为1937年现代化改装后的数据,作为旧式战列舰,该级舰曾于1933-1937年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改装后面貌一新,成为能与当时法国的敦克尔克级战列巡洋舰对抗的高速战列舰。
加富尔伯爵号(Conte Di Cour)
建于拉斯佩齐亚造船厂,1910年8月10日铺设龙骨,1911年8月10日下水,1915年4月1日完成,1933年10月至1937年7月在得里雅斯特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装。1940年7月9日在庞塔斯提洛海战中,该舰与凯撒号组成的战斗群与英国海军“H”编队交火,在凯撒号受伤后意舰队撤出了战斗。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袭击塔兰托,加富尔号被一条鱼雷击中并沉没,后打捞上来将大部分武备拆除。1943年意大利投降时将其凿沉,后被德国人俘获并用于阻塞航道。1945年2月15日被炸沉,战后于1947年重新捞起,1950-1952年拆毁。
朱利奥·凯撒号(Giulio Cesare)
建于热那亚谢斯特里波内提的奥德罗造船厂,1910年6月24日铺设龙骨,1911年10月15日下水,1914年5月14日完成,1933年10月至1937年10月在热那亚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装。1940年7月9日在庞塔斯提洛海战中,该舰战斗中被英国海军厌战号战列舰发射的一枚15英寸炮弹击中,受伤后撤出战斗。1940年8月底与其他战列舰一起前往截击负责掩护驶往马耳他的护航运输队的英国海军“H”编队和“F”编队,但双方没有交火。1940年11月27日参加特乌拉达角海战。1941年1月8日至9日在那不勒斯被英国飞机投下的3颗炸伤,此后,该舰即转移至拉斯佩齐亚港。1941年2月参与截击袭击热那亚的英国海军“H”编队,但未交火。1943年9月9日驶往由盟军控制的马耳他,随后被扣留。二战结束后该舰曾重新命名为“Z11”号,并于1948年12月15日作为战争赔偿交给苏联,苏联将其改名为新罗西斯克号(Novorossiysk),苏联海军还曾于1955年对其主机和射击指挥装置进行改良。1955年10月29日该舰在塞瓦斯托波尔停泊时发生猛烈爆炸并翻沉,当时一般认为爆炸物是扫海后漏网的水雷,但真正的爆炸原因至今可能仍是个迷。本级舰还有一艘莱昂纳多·达·芬奇号(Leonardo Da Vinci),建于热那亚谢斯特里波内提的奥德罗造船厂,1910年7月18日铺设龙骨,1911年10月14日下水,1913年5月17日完成,1916年8月2日由于爆炸事故沉于塔兰托,1919年9月17日重新捞起,1923年3月26日拆毁。
安德烈亚·多里亚级战列舰(Andrea Doria Class)
排水量:标准23,887吨、满载28,882吨(杜伊利奥号为29,391吨)
尺度:舰长186.9米、水线169米、舰宽28米、吃水10.4米
主机:蒸汽轮机、2轴、85,000马力
续航力:4250海里/12节
航速:27节
装甲:装甲带3.1-9.8英寸、主甲板0.5-4英寸、炮塔11英寸、司令塔3.9-10.2英寸
武备:2门三联装及2门双联装12.6英寸/43.8倍口径主炮、12门5.3英寸/45倍口径副炮、10门3.5英寸/50倍口径防空炮、8门3.93英寸/47倍口径防空炮、12门37毫米及16门20毫米防空炮
舰员:1495
以上为1937年改装后的数据,作为旧式战列舰,该级舰曾于1937-1940年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
安德烈亚·多里亚号(Andrea Doria)
建于拉斯佩齐亚造船厂,1912年5月24日铺设龙骨,1913年5月30日下水,1916年6月13日完成,1937年4月至1940年7月在的里雅斯特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装,1941年2月参与截击袭击热那亚的英国海军“H”编队,但未交火。1943年9月9日由塔兰托驶往盟军控制的马耳他,随后被扣留。1944年归还意大利,作为练习舰使用。1957-1961年拆毁。
卡约·杜伊利奥号(Caio Dulio)
始建于那不勒斯卡斯特拉马尔的迪斯塔比亚造船厂,后转至热那亚安萨多造船厂完成建造工作。1912年2月24日铺设龙骨,1913年4月24日下水,1915年5月10日完成,1937年4月至1940年7月在热那亚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装。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袭击塔兰托,该舰被一条鱼雷击中右舷,不得不抢滩救险。至1941年5月修复。1942年3月进行改装。1943年9月9日由塔兰托驶往盟军控制的马耳他,随后被扣留。1944年归还意大利,作为练习舰使用。1947-1949年曾充当舰队旗舰,后再次用作训练,1957-1961年拆毁。
1914年意大利海军开始建造“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海军除了“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之外,没有再开工建造新的战列舰。因为意大利决定站在美国和法国一方参战,从而感到建造重型远洋舰只是不必要的,所以意大利集中力量建造适合于在亚得里亚海活动的较小型舰只。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原建4艘,但只有首舰下水。
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Fransesco Caracciolo Class)
排水量:标准29,400吨、满载33,950吨
尺度:舰长212米、舰宽29.6米、吃水9.5米
主机:蒸汽轮机、4轴、108,000马力
续航力:8,000海里/10节
航速:29节以上
装甲:装甲带最大11.8英寸、主甲板1.5-3.4英寸、炮塔5.9-15.6英寸、司令塔13.2英寸
武备:4门双联装15英寸/40倍口径主炮、12门6英寸/45倍口径副炮、12门3.5英寸及多门13.2毫米防空炮、8具17.7英寸鱼雷发射管
舰员:1480
该舰建造4艘,并陆续于1914年开工,因为意大利集中力量建造适合于在亚得里亚海活动的驱逐舰、潜艇和其他较小型舰只,建造于1916年全部停止。1919年继续首舰的建造工作,但1920年10月因资金原因再次停建,首舰卡拉乔洛号出售并于1921年拆毁,其余3艘也同时拆毁。
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Fransesco Caracciolo)
建于那不勒斯卡斯特拉马尔的迪斯塔比亚造船厂,1914年10月16日铺设龙骨,1916年停止建造,1919年重新启动,1920年5月12日下水,1920年10月取消建造工作并出售,1921年拆毁。
在1922年华盛顿海军会议召开之际,意大利正经历财政危机,从而无力参加海军武备的竞赛。它接受了与法国同等的海军地位,但前提条件是允许意大利海军建造新战列舰,并同意将新建战列舰的总吨位限制在70,000吨。到1928年意大利海军现役的战列舰已显陈旧,为此,意大利海军开始研究能与华盛顿条约的限制相一致的主力舰,最初包括标准排水量为25,000吨级和35,000吨级两套设计方案。1930年伦敦海军会议上,意大利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各国建造小型战列舰的方案,随后意大利海军也放弃了小型战列舰的研究。到1931年12月法国确定建造敦刻尔克号新型战列巡洋舰后,意大利海军加快了对新型主力舰的研究和设计,并着手对现役的旧式战列舰进行大规模改装。1933年意大利海军最终决定用35,000吨战列舰的设计方案。1935年7月意大利海军批准了新型战列舰的最后设计方案,并于1934年10月开始建造,这就是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Vittorio Veneto Class)
排水量:设计35,000吨、标准41,167吨(利托里奥号41,377吨,罗马号和因佩罗号为41,650吨)、正常43,624吨(利托里奥号43,835吨,罗马号和因佩罗号为44,050吨)、满载45,752吨(利托里奥号45,963吨,罗马号和因佩罗号为46,215吨)
尺度:舰长237.76米(罗马和因佩罗为240.7米)、水线232.4米、舰宽32.95米、吃水9.6-10.44米
主机:蒸汽轮机、4轴、140,000马力
续航力:4700海里/14节、3900海里/20节
航速:30节
装甲:装甲带2.4-13.8英寸、主甲板0.5-6.4英寸、主炮塔3.9-13.8英寸、副炮塔1.4-5.3英寸、司令塔7.9-10.2英寸
武备:3门三联装15英寸/50倍口径主炮、4门三联装6英寸/55倍口径副炮、12门90毫米防空炮、10门双联装37毫米及12门双联装20毫米防空炮、1942年又增加4门双联装20毫米防空炮、、3架Ro.43型水上飞机(后其中2架换成Reggiane Re2000型战斗机)
舰员:1872-1960
该级舰属于条约型战列舰,是一级充分体现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作战意图的主力舰,其突出特点是续航力小,航速高,火力猛。该级舰的设计,由当时的意大利工程监察长普利策负责,并充分用了新的水下舷侧防护系统(即通常所说的“普利策系统”)。其舷侧和主炮塔均有很好的装甲防护,不过在水平防护方面相对薄弱。9门15英寸/50倍口径身长的主炮与当时其他相同口径的主炮比较,具有威力大和射程远的特点。另外,由于该级舰作战海域为地中海,只要求相对有限的续航力,因此可以在不过分增加排水量和总长的情况下,安装大功率的动力装置,从而达到30节的最大航速。
维托里奥·维内托号(Vittorio Veneto)
建于的里雅斯特的亚得里亚特伊戈造船厂,1934年10月28日铺设龙骨,1937年7月25日下水,1940年4月28日完成。1940年8月底维内托号与其他战列舰一起前往截击负责掩护驶往马耳他的护航运输队的英国海军“H”编队和“F”编队,但由于英方的规避,双方没有交火。1940年11月11日英国袭击塔兰托后,它虽未受损伤,但仍与其他战舰一起转移到那不勒斯。1940年11月27日在特乌拉达角海战中受到英军鱼雷机的攻击,但未被命中。1941年1月英国空军空袭那不勒斯后,该舰转移到斯培西亚港。1941年2月参与截击袭击热那亚的英国海军“H”编队,但未交火。1941年3月28日在马塔潘角海战中,被英国剑鱼机命中一条鱼雷,进厂修理了4个月。1941年9月英国组织护航运输队驶往马耳他,并将行动命名为“长矛”护航作战,维内托号曾与利托里奥号前往截击,但双方水面舰只没有交火。1941年12月14日在墨西拿海峡被英国潜艇催促号发射的其中一条鱼雷命中,再次进厂修理了数个月。1942年6月中旬,英国海军组织两只护航运输队前往马耳他岛输送补给品。其中由直布罗陀出发的称为“鱼叉”护航作战,由亚历山大出发的称为“雄壮”护航作战,在这两次护航作战中,英护航编队受到德、意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袭击。6月14日,维内托号和利托里奥号与其它舰只出航袭击从亚历山大出发的英国护航运输队,6月15日该舰遭到美国B-24轰炸机的轰炸,但未受伤。后英国海军下令护航运输队返回亚力山大。意大利舰队不敢恋战,也于16日返回基地。虽然德、意军在这次破交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但给英护航运输队以沉重打击的主要是德、意航空兵,反观意水面舰队则没有什么战果。这次截击也是维内托号的最后一次作战行动,此后由于缺油,维内托号及其姊妹舰一直呆在拉斯佩齐亚。1943年6月5日,拉斯佩齐亚遭盟军空袭,维内托号被命中两弹,修理结束后返回拉斯佩齐亚,用于城市的保卫战,抗击盟国的空中攻击,直到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9日与其姊妹舰驶往盟军控制的马耳他,随后被扣留。战后1947年10月回到拉斯佩齐亚,1948年1月退役,1948-1950年在拉斯佩齐亚拆毁。
利托里奥号(Littorio)
建于热那亚安萨多造船厂,1934年10月28日铺设龙骨,1937年8月22日下水,1940年5月6日完成,1943年7月30日改名为意大利号(Italia)。1940年8月底利托里奥号与其他战列舰一起前往截击负责掩护驶往马耳他的护航运输队的英国海军“H”编队和“F”编队,但由于英方的规避,双方没有交火。1940年11月11日在英国海军袭击塔兰托的行动中,被命中三条鱼雷,入坞修理直到1941年3月才重返舰队。1941年9月英国组织护航运输队驶往马耳他,并将行动命名为“长矛”护航作战,利托里奥号曾与维内托号前往截击,但双方水面舰只没有交火。1941年12月17日在第一次锡尔特湾海战中,该舰与其它战列舰一起为一支运输船队担任远距离掩护兵力,并与英方一支护航队遭遇,利托里奥号曾在32,000米的最大距离上开火,后英舰退却,双方均未取得大的战果,意大利运输船队也顺利抵达目的地。1942年3月22日在第二次锡尔特湾海战中,以利托里奥号为核心的意舰队与英护航运输队展开炮战,由于意舰队在火力上占有明显优势,最后的结果除利托里奥号的甲板被弹片划破外,其他舰只未受任何损伤,而英舰船的损失较为严重。1942年6月参与袭击从亚历山大出发的英国护航运输队,6月15日上午该舰遭到美国B-24轰炸机的轰炸,前部炮塔被命中一弹,晚上在停止追击英护航队返回基地途中,又受到英轰炸机的攻击,并被命中一条鱼雷。该舰修复后,意大利海军的燃油已十分短缺,1942年11月转移至那不勒斯,12月又返回塔兰托,此后被用于城市的保卫战,抗击盟国的空中攻击。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投降后,该舰即改称意大利号。9月9日与其姊妹舰驶往盟军控制的马耳他,在航行至撒丁岛附近海域时,遭到昔日盟友德国空军的猛烈袭击,并被两颗无线电控制的重镑制导击中而受伤,9月18日被盟军扣留。战后1947年2月回到西西里的奥古斯塔,1948年6月退役,后在拉斯佩齐亚拆毁。
当维内托号和利托里奥号还在建造时,意大利已退出国际联盟,并放弃了有关限制军备的谈判。意大利海军认为,即使4艘旧式战列舰现代化改装完毕,再加上2艘新建的维内托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仍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对抗英法在地中海的海军联盟。因此,决定在维内托号的基础上稍作改进,再建造2艘新战列舰,即罗马号和因佩罗号。
罗马号(Roma)
建于的里雅斯特的亚得里亚特伊戈造船厂,1938年9月18日铺设龙骨,1940年6月9日下水,1942年6月14日完成。该舰是意大利最后服役且最短命的战列舰,由于燃油短缺,该舰从未执行过任何战斗任务,连出港活动也受到限制。1943年6月5日在拉斯佩齐亚遭到美军空袭,并被命中两颗,23日再次遭到空袭,再次被命中2颗,在热那亚修理后于8月13日返回拉斯佩齐亚。1943年9月9日与其姊妹舰驶往盟军控制的马耳他,在航行至撒丁岛附近海域时,遭到昔日盟友德国空军的猛烈袭击,分别被两颗无线电控制的重镑制导重创,最后断成两段并沉没,其海上生涯仅持续了15个月。
因佩罗号(Impero)
建于热那亚安萨多造船厂,1938年5月14日铺设龙骨,1939年11月15日下水,1940年拖至布林迪西继续未完成的建造工作,1942年1月22日,该舰依靠自己的动力航行至,虽然尚未完工,但舰上已配备舰长和全体舰员,并具有对空和水面防御的能力。后又航行至的里雅斯特,被遗弃给德国人。意大利投降后,曾被德国当作靶舰。1945年2月20日被盟军飞机炸伤。战后在拆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