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vs乌克兰比分多少-德国vs乌克兰大小球
1.六门法国巨炮将运抵乌克兰前线,射程四万两千米,能否扭转战局?
2.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如英、法、德等,人口与国土面积分别是多少呀。如果有欧洲的全部国家资料,那更好了
3.执着追求理想,面对重重困难也不放弃希望的名人
4.欧洲各国人口排名
六门法国巨炮将运抵乌克兰前线,射程四万两千米,能否扭转战局?
俄乌战局持续很长时间了,俄罗斯方面从赫尔松地区有序撤离,人家是战略性撤退。有人说,六门法国巨炮将运抵乌克兰前线,这些巨炮的射程,还挺远,会因此扭转战局吗?应该不会,一个是俄乌的实力差距很大;一个是乌克兰方面的战线拉长了,攻势就小很多;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没有使用全力。
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力量对比,差距明显
有人说,要是单纯的乌克兰实力,跟俄罗斯是有些差距。但是,乌克兰在西方援助下,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了。即便是在西方的援助下,俄罗斯的实力,也是很强大的。先不说主战坦克,就说是精确制导导弹,俄罗斯也是可以投放到战场中的,那将是很多乌克兰士兵的噩梦。
乌克兰方面有了“海马斯”系统,有了以色列和德国援助的防空系统,再加上法国援助的大炮,会形成一个立体打击模式,想让对方感受到乌克兰的怒吼。实际上,乌克兰的可持续性,是堪忧的。乌克兰能够抵抗这么久,肯定与西方的援助,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俄罗斯方面给出的结果显示,乌克兰方面的进攻,遭到了打击。无论是地面进攻,还是导弹的进攻。有人还为他们解释,说那是试探性的进攻,目的是为了确认打击的方位。果真如此的话,不得不说,乌克兰方面真的很“黑”,将士兵故意送出去,当炮灰。
乌克兰方面要是失去了西方的援助,那么,乌克兰方面能够抵抗多久,还真不好说。因为乌克兰方面的武器存量,他们没有告知。乌克兰方面跟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对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先不说空天军的差距,就说导弹和无人机的比拼,也是俄罗斯方面占据优势。
二、乌克兰占了赫尔松,乌克兰方面的战线拉长了,每个部位分配的兵力,就减少了
很多乌克兰人在庆祝乌军占据赫尔松地区,他们忘记了两个事情,一个是展现的拉长,会带来很多负面的问题。一个是战线拉长了,每个地方能够分配到的军人,将会减少。还有一个,就是后勤的补给。严格来说,前线打仗,主要是打后方。谁的后勤补给及时,谁占据更大优势。
战线拉长,对于乌克兰方面而言,绝对不是好事。因为战线拉长了,就需要守护,要是被人穿插进去,可能会导致一些军团被包饺子。这是乌克兰方面不愿意看到的!他们采取的方式,是防守中有试探。俄罗斯方面表示,已经打退了乌克兰的进攻。
赫尔松地区的放松,并不是重点,因为俄罗斯方面说过,放弃这些地区是为了守护那么多士兵。对于俄罗斯而言,士兵是更加宝贵的资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俄罗斯方面有序撤离,可能是有新的战略动向,他们没有说出来,我们只能静待了。
战线拉长了,乌克兰方面的守护,就薄弱了很多。就算是有好的后勤补给,不要忘记了,俄罗斯方面有了大量的无人机,沙赫德-136就是其中一个代表。采用“低空+蜂群”的攻击方式,让人想到了《天使陷落》中的无人机。使用这个打击乌克兰方面的后勤补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乌克兰方面想要使用大炮来巩固战果,那就需要将这几门大炮保护好。在《红色警戒》中,法国巨炮是非常厉害的,但是有相应的反应时长,摧毁它还是蛮容易的。只要让俄罗斯的无人机找到了巨炮的位置,说不定没有发挥效果,就“出师未捷身先”了。想要凭着几门大炮就可以实现战果,真的是痴人说梦。
三、乌克兰能够取得一些成果,是因为俄罗斯很克制
乌克兰方面在赫尔松地区取得了一些进展,就有媒体大肆宣扬其成果。成果大小,只有当事双方最清楚。俄罗斯方面在撤离,但他们的目的并没有变化,主要原因是他们想要实现乌克兰的去军事化。为了实现此目标,俄罗斯方面一直很克制,克制地打击对方。
有人说,打蛇要打七寸,不能给它们一个机会,要不然,就会上演《农夫与蛇》的故事。不管怎么说,乌克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他们忘记了,俄罗斯方面的实力,是没有全部展现出来的。他们没有全力投放空天军,也没有将北方舰队投入使用,投入的,仅仅是空天军的空降兵部队。
他们在打击乌克兰方面,还是很有经验的。他们使用“柳叶刀”巡飞弹,打击乌克兰的坦克部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也就是说,要是俄罗斯使用全力,对于乌克兰而言,将是一场噩梦。俄罗斯一直保留着谈判的窗口,是为了让双方有商量的余地。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不知道乌克兰方面会怎么想。
他们可能会觉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继续巩固吧。实际上,要是俄罗斯使用全力的话,对于乌克兰而言,伤害的,不仅仅是乌克兰的军人,还有百姓。基辅方面难道不应该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吗?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
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如英、法、德等,人口与国土面积分别是多少呀。如果有欧洲的全部国家资料,那更好了
中国外交部的网站上有关于世界各国面积、人口、简况、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各方面非常详细的资料,请参照欧洲部分。 国 名 法兰西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rance, La République Fran?aise)。
面 积 551 602平方公里。(资料来源:法国国家统计局)
人 口 6290万(2006年1月1日),包括400万外国侨民,其中200万来自欧盟各国。通用法语。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约500万穆斯林及少数新教、犹太教、佛教、东正教徒。2004年,男性平均寿命为76.7岁,女性为83.8岁。
首 都 巴黎(Paris),市区人口1129万(包括郊区,2004年)。最高气温31.6℃,最低气温-6.9℃。
国家元首 总统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95年5月7日当选,5月17日就任。2002年5月5日蝉联,5月16日就职。
重要节日 国庆节: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
简 况 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濒临四大海域: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0-23°C。
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移居到这里,843年成为独立国家。17-18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达到封建社会鼎盛时代。1789年7月14日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起义者攻占巴士底狱。此后曾先后建立过五次共和国和两次帝国。1871年3月民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当年5月被镇压。1958年戴高乐领导建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先后出任总统。
法国国旗为蓝白红三色旗,是法兰西共和国的正式标志。国歌为《马赛曲》。
……
……
……
执着追求理想,面对重重困难也不放弃希望的名人
事例一:桑兰
桑兰,着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只是一次偶然,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但她依然“着名”,甚至更为“着名”。让桑兰“着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远灿烂的微笑。17岁的花季,即使受伤的花朵依然美丽。
桑兰的伤势异常严重:第五-七颈椎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75%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美国的送护人员十分尽职:从长岛拿骚县医疗中心,到纽约市区最着名的蒙赛耐康复中心,医疗专家们拿出了最佳的治疗方案,使用了最好的药品。
世人对桑兰极为关切:当地闻知此事的美国有关官员和普通百姓络绎不绝地前去探视,鲜花堆满了桑兰的病房;中国体操协会委托的监护人谢晓虹女士日夜守候,在桑兰最痛苦的时候紧握住她的手;祖国人民更倾注了无尽的亲情和关爱,十二亿份遥远的祝福飞越大洋彼岸……
但表现最出色的还是桑兰:从她苏醒过来以后,她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17岁的小姑娘,17岁的纯真的让人慨叹的微笑,征服了美国,征服了中国,征服了世界……十个月后,伤情基本稳定的桑兰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这是一个更为漫长而艰苦的历程。
桑兰挺住了。她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与送护人员积极配合,由截瘫可能引起的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感染、压疮、脊柱侧变等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纠正,体位性低血压已经缓解,名个关节保持着良好的活动度,肌肉力量开始恢复,轮椅已能自己摇出很远;桑兰的生活自理能力大为提高,她可以自己穿脱衣服、袜子和鞋,可以独立进食、洗脸、刷牙、洗澡,正在学习英语,可以操作电脑,可以完成从轮椅到床的转换……
当然,实际上她完成的是角色的转换。她不再是一个体操运动员,甚至她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她是一个19岁的永远微笑的姑娘,是一个与常人一样对新生活充满渴望和希冀的活力四溢的年青生命。
她现在是中国最着名的学府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数学、语文、英语……花季中的蓓蕾在迫不及待地接受着人类文化知识的灌溉;她有着人天性中的善良,将社会各界赠给她的价值百万元的各种康复器械和残疾人生活用品,又全部转赠给北京博爱医院和更需要、更困难的残疾患者。
她是人道主义的慈善大使,以残疾之躯奔波于祖国各地,在上海点燃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的火炬,在深圳与施瓦辛格先生一起为智残儿童募捐,她的事迹感染着人们,一个人员给她来信,一位不务正业的青年到病床前看望她,她都热情回信和接待……
19岁的桑兰,人生的美丽画卷刚刚展开。她曾经跌倒过,她正在站起来。
中国的一位着名作家问过:永远有多远?19岁的桑兰用她的人生经历如此回答:生命永远,微笑永远……
事例二:贝多芬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乐名城维也纳,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铭刻在音乐艺术的辉煌史册上。在这座讲究礼仪的艺术之城,就是皇族驾临,人们也不过行三次鼓掌礼,而在这个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许这个掌声会有十次、二十次…
这是一个何等恢宏壮伟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里,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乐坛上。
罗曼·罗兰用激动的笔触写道:“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是的,当人们从这震撼寰宇的音响中苏醒过来,当人们从这欢乐之声的轰鸣中站立起来,片刻沉默之后的暴发,竟壮观得使皇族驾临的威重礼仪暗然失色。人们狂热地欢呼鼓掌,涕泪交流地涌上舞台,向这位为人类铸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杰作的大师奔去…
但是,有谁想像得到,这位伟大作品的作者,这位在音乐世界中创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贝多芬,此刻却背向狂热的观众毫无所闻。当女低音歌唱家翁格尔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时,他不是听到,而是“看到”了听众强烈爆发的热情。
双耳失聪的作曲家激动得当场晕倒了…从这个惊心动魄的首演之夜开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扩展着、延续着,以至于许多音乐艺术家竟然也急不择词地对这部巨作加以热情的赞美。
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
事例三:巴雷尼
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
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
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事例四:华罗庚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着《堆垒素数论》。
事例五:威尔玛·鲁道夫
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
小时候因为肺炎和腥红热,引发高烧造成小儿麻痹,使得她的左腿萎缩无法走路,必须靠着铁架矫正鞋才能勉强行走。11岁之前,她不能走路,穿上铁鞋才能勉强跟着别人走路。11岁那一年,她第一次把铁鞋脱掉,打赤脚跟着她的哥哥们打篮球玩耍。
到了12岁,她已经完全摆脱铁鞋。脱掉铁鞋之后,她的运动天分逐渐发展开来,才4年的时间,在16岁那一年,入选美国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短跑代表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她在个人项目200米未能进入决赛,但是她是美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成员,为美国队夺得了铜牌。
她获得田纳西州州立大学运动奖学金,进入大学就读并且再度受训,顺利入选美国罗马奥运会代表队,共获得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3项比赛金牌,都是以极大差距领先对手。因为她的跑步姿态轻盈美妙,步伐协调,被意大利人誉为“黑羚羊”。
1962年她退出田径比赛,开始教师生涯和教练职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用于培养年轻运动员。1994年11月12日,这位“黑羚羊”因脑癌病逝,享年54岁。1983年,她入选美国奥运名人堂,1993年被授予美国体育奖。
2004年7月14日,美国邮政为她发行一枚纪念邮票。这枚邮票面值为0.23美元,一版20枚,发行量为1亿枚,这是美国邮政的《杰出美国人物》系列邮票2004年版邮票,也是这个系列的第5枚邮票。
事例六:爱迪生
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爱迪生在助手劝他停止实验的时候放弃了,我们现在会怎么样呢?可能我们还要点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灯在夜里照明。其实爱迪生的每次试验失败都可以看作是挫折。这么一算,爱迪生发明电灯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目啊!
事例七: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事例八:富兰克林·D·罗斯福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
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周的高支持率,创下历史记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同盟国“三巨头”会议。罗斯福政府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
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1945年4月12日,一位现代历史上的巨人与世长辞,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雅尔塔会议结束后两个月,身心疲惫的罗斯福在佐治亚温泉休养时,悄然逝去。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纽约哈得孙河畔一个显贵的家庭里。命运赐给他的是英俊的容貌、善良的性格和聪明的天赋。他14岁进入着名的格罗顿公学学习,四年后来到哈佛大学,并于1901年加入共和党人俱乐部,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也正是这一年,他的堂叔西奥多·罗斯福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罗斯福决心仿效堂叔进入政界,并在1910年找到了一鸣惊人的机会。他打算竞选纽约市参议员,但却是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出现。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身为共和党人的总统叔叔时,对方怒而骂道:“你这个卑鄙的兔崽子!你这个叛徒……”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没有改变前进方向。他乘着一辆红色的汽车,每天进行十多次演说,最终当选纽约市参议员。
1913年,威尔逊总统任命他为海军助理部长,他在任七年,表现杰出。1920年,罗斯福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虽然此次竞选失败了,但他的作为政治新星的光芒却未曾削减。智慧、干练、胸怀宽广、深孚众望,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这个39岁的男人迈上政治峰巅的脚步。但是,无情的灾难就在这时降临。
1921年夏天,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
1924年,他又拄着双拐重返政坛,并在1928年成为纽约州州长。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
首次参加竞选他就通过发言人告诉人们:“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事例九:奥斯特洛夫斯基
命运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残酷的:他念过三年小学,青春消逝在疾驰的战马与枪林弹雨中。16岁时,他腹部与头部严重负伤,右眼失明。20岁时,又因关节硬化而卧床不起。面对着命运的严峻挑战,他深切地感到:“在生活中没比掉队更可怕的事情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命运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他不想躺在残废荣誉军人的功劳簿上向祖国和人民伸手,他用沸腾的精力读完了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如饥似渴地阅读俄罗斯与世界文学名着。书籍召唤他前进,书籍陪伴他披荆斩棘。
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化和文学素养达到一定水平后,他写了一本描述柯托夫斯基部队中英雄战士的中篇小说,寄给一家杂志社,却未被采用。可他并未灰心丧气,他深深地懂得:平步青云的事是少有的。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头上的桂冠和脖子上的花环,而忽略了他们在未成功之前倍尝的痛苦、冷落,甚至歧视。
因此,一些向理想高峰攀登的人,一遇到艰难险阻,就畏缩不前,一碰到冷落、歧视,就半途而废,惊呼生不逢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默默地向认准的目标攀登。1932年,他终于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对此,他高兴地惊呼:“生活的大门向我敞开了!”“书就是我的战士!”站着用枪战斗,躺着用笔战斗,后用书战斗。这就是做为一个战士和作家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
位于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本是当年苏维埃政府分配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新居。当时,他虽然年仅32岁,却已双目失明,四肢瘫痪,全身不能活动,双手丧失了写字的能力,连转动头部也极为困难。
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体力几乎全部丧失了,所剩的仅仅是一种想要多少对自己的党和工人阶级尽些力量的热望。”他不想在安闲无聊中消磨自己有限的生命,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他难以放下手中新的战斗武器——笔。
据当时医生诊断,奥斯特洛夫斯基还可以活5年,但他本人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十分清楚。他曾对护士说:“我知道我的病情严重,我感到遗憾的是,还有那么多工作没有完成。”
在临终前一个月,他已经清楚地感到神正向他扑来,但他没有要求去看病,更没有停下笔去休养,而是拼命加班,与神争分夺秒。他让秘书们实行“三班制”守在他的床头,他躺着口述,妻子与助手们帮他打字,他自己则一刻也不肯休息。
奥斯特洛夫斯基思想的烈马,驰骋在乌克兰与波兰交界的辽阔的原野上,他口授的每一个字母都像无情的子弹,射向入侵的德国强盗。正如他的妻子拉伊萨·帕尔弗列芙娜在回忆录里所记述的那样:“这些天,打字机的声音犹如机关枪在扫射。”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新住宅里住了短短7个月就去世了,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他的又一部长篇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他在给斯大林的信中写道:“我这一生都将献给社会主义祖国青年一代的布尔什维克教育事业,直到最后一次心跳为止。”
1936年12月20日,在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卷之后6天,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事例十:匡衡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欧洲各国人口排名
根据排行榜123网截止2020年02月17日统计的 欧洲5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43,836,354人,其中俄罗斯以 143,964,709 人位居第一,成为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以 82,293,457 人位居第二,第三至第十名分别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等等。
目前整个欧洲的人口数量约为7.4亿人,欧洲国家数量众多,目前共有48个主权国家,这些国家面积大小差别很大,各国家在人口数量方面也差别很大。欧洲人口最多的五个国家,首先我们俄罗斯排除,虽然俄罗斯是一个人文地理上的传统欧洲国家。
但是毕竟地跨欧亚两大洲,如果俄罗斯算是欧洲国家,那么俄罗斯显然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俄罗斯的人口数量为1.44亿人,排名世界第9位,不过人口密度仅为8.8人每平方公里,地广人稀。
扩展资料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一位的国家:德国。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地处中欧地区,北临丹麦,西部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接壤,南临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相邻,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德国的国土面积约为35.74万平方公里,和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德国的人口数量约为8269万人,排名世界第17位,是欧洲除俄罗斯外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人口密度约为231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2%。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二位的国家:法国。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属于西欧地区,是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国家之一,也是欧洲面积第三大,西欧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约为67.28万平方公里,比我国青海省面积略小。
法国南部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中北部地区为平坦的西欧平原,适宜开展农业生产。法国的人口数量约为6711万人,排名世界第21位,人口密度约为10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9%。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三位的国家:英国。
英国是欧洲的老牌强国,领土并不在欧洲大陆,主要领土是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的大不列颠岛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国土面积约为24.41万平方公里,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相当。
英国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方面光照和热量相对较差。英国的人口数量约为6602万人,排名世界第22位,人口密度约为27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9%。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四位的国家:意大利。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土包括亚平宁半岛以及西西里岛、撒丁岛等岛屿,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与法国、瑞士、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等国接壤。
意大利的国土面积约为30.1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浙江省的大小,意大利的人口数量约为6055万人,排名世界第23位,人口密度约为20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增长,有些年份甚至是人口负增长。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五位的国家:西班牙。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南临地中海,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西临葡萄牙,北部濒临大西洋比斯开湾,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
西班牙的国土面积约为50.6万平方公里,比我国四川省的面积略大,西班牙的人口数量约为4657万人,排名世界第30位,人口密度约为92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9%,几乎接近人口零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