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特勒支vs埃因霍温-乌特勒支和约
1.埃因霍温三角形名词解释
埃因霍温三角形名词解释
埃因霍温三角形名词解释如下:
Einthoven三角是心电学的基础理论,其方法是将电极分别置于左手腕(L)、右手腕(R)及左脚踝(F),这样三个电极之间便形成了一个近似的等边三角形,构成Ⅰ、Ⅱ、Ⅲ三个标准导联,分别实时测量任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V)即可描记出心电波形。
其中Ⅰ导联心电波形振幅等于左手与右手间的电位差,可记为VⅠ=ΦL-ΦR;Ⅱ导联心电波形振幅为左足与右手的电位差,可记为VⅡ=ΦF-ΦR;Ⅲ导联心电波形振幅为左足与左手的电位差,可记为VⅢ=ΦF-ΦL。
Einthoven公式:Ⅱ=Ⅰ+Ⅲ
通过数学公式,我们可推导出三个标准导联心电波形振幅之间的关系为:VⅠ+VⅢ=ΦL-ΦR+ΦF-ΦL=ΦF-ΦR=VⅡ,即Ⅱ导联每一时刻的振幅都等于Ⅰ导联与Ⅲ导联振幅的代数和,因此,将Ⅰ导联与Ⅲ导联的图形相叠加后便可得到Ⅱ导联图形。
埃因霍温
威廉·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1860年5月21日-1927年9月29日)是一位荷兰医师与生理学家。埃因托芬出生于当时属于荷兰的爪哇岛三宝珑,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在他小时候便过世。父亲过世之后,埃因托芬的母亲在1870年带他与其他小孩回到荷兰。
1885年埃因托芬获得乌得勒支大学的医学学位,并且在1886年成为莱顿大学的教授。他在1903年发明了最早的心电图与量测装置,并因此在192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7年,埃因托芬逝世于荷兰莱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